W1是直徑50μm的不銹鋼長絲混紡織物,W2是直徑8μm、長度38~80mm的不銹鋼短纖維混紡紗織物。W1和W2規格見表1。
從表可見,W1的金屬纖維含量比W2中的金屬纖維含量高得多,但在圖1中卻存在W2的屏蔽效能明顯優于W1的頻段。這反映了不同不銹鋼制得的織物在不同頻段下,各自有其最佳的屏蔽效能值。在頻率相對較低時,如圖1所示低于500MHz,以及相對較高頻段,高于2000MHz時,由不銹鋼短纖混紡紗制得的織物屏蔽效能優于不銹鋼長絲混紡紗制得的織物。
另外,不銹鋼長絲混紡紗的結構對織物的屏蔽效能也有較大影響。在包覆紗中,不銹鋼長絲沿著螺旋形規則地包覆短纖維;在股線中,不銹鋼長絲和短纖維纏繞在一起;在包芯紗中,不銹鋼長絲位于短纖內部,因此,在包芯紗中,由不銹鋼長絲形成的導電網其孔或縫線經較小,股線次之,而包覆紗最大。根據電磁屏蔽理論,孔隙導磁的重要原因就是縫或孔處的阻抗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在頻率較高時尤為顯著。由于孔隙影響了金屬網上電力線和磁通密度線的分布,打斷了高頻感應電流通路,造成電氣性不連續從而使得屏蔽效能下降。從織物的屏蔽機理可知,在孔隙長度方向極化的電磁波其截止頻率Fco主要取決于孔隙長邊而非短邊的尺寸,因此孔隙線經最小的包芯紗屏蔽效能較好,股線次之,包覆紗則較差。由此可知,在單位面積上金屬纖維含量多并不一定屏蔽效能就好,因為金屬纖維的分布以及紗線結構對屏蔽效能也有影響。
3金屬纖維含量與緊度對屏蔽效能的影響
金屬纖維含量越高,含金屬纖維的混紡紗排列密度越大,織物的屏蔽效能越好。但金屬纖維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隨著金屬纖維含量再增加,在有的測試頻段織物屏蔽效能出現飽和現象,有的甚至出現明顯的屏蔽效能下降。目前有資料對此作出了相應解釋,認為這種與屏蔽效能隨金屬纖維含量增加而提高的結論不相符合的原因是由于隨著金屬纖維含量的增加,混紡紗的直徑減小,這樣在經緯密度相等的條件下,織物的緊度減小,織物中孔洞、縫隙增加(應指其尺寸,筆者注),故導致微波透過量增加使得織物的屏蔽效能下降。
然而這種解釋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起屏蔽作用的僅是混紡紗線中的金屬導電纖維,而其他的紡織纖維由于是電介質,在研究的測試頻段下本身不具有抗電磁干擾性能,所以這樣的解釋實際是把織物中其他的紡織纖維也主觀賦予抗電磁作用而考慮進去,才得出了織物中紗線直徑減小,孔洞、縫隙增加,所以電磁波透過量增加,屏蔽效能下降的結論,并由此認為整個織物的緊度與織物屏蔽效能存在直接關系,采用提高金屬纖維含量來提高織物屏蔽效能時,要保證織物的總緊度不至于降低,否則屏蔽效能反而會下降。同時織物總緊度與織物屏蔽效能存在直接關系的理解也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為由金屬纖維構成的導電網網間孔隙總是隨著金屬纖維的含量或金屬纖維混紡紗排列密度的提高而減小,而非增大。根據電磁干擾的基本理論和小孔耦合理論,在近場區(r<λ/2),當兩個孔間距離足夠大時,由兩孔共同耦合所產生的射頻能量便可以忽略,此時起作用的僅包含那些A=πr2(r=λ/2)區域內的孔,如果孔的尺寸減小,使得面積πr2中包含更多小孔,屏蔽效能將會下降。當這一因素起主導作用時,總的屏蔽效能開始下降。所以,在金屬纖維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出現明顯的屏蔽效能下降的現象。
4結論
(1)金屬纖維分布及紗線結構對織物屏蔽效能影響較大。分布有不銹鋼纖維長絲或短纖的混紡織物在不同測試頻段的屏蔽效果不同,在有的頻段前者屏蔽效能可能高,在有的頻段則后者屏蔽效能更高;紗線結構對屏蔽效能也有較大影響,孔隙線經最小的包芯紗屏蔽效能較好,股線次之,包覆紗則較差。
(2)織物總緊度與織物屏蔽效能并不是直接相關,織物中金屬纖維含量也不是越多越好,當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可能會出現總的屏蔽效能下降的情況,表明金屬纖維混紡紗在疏密之間存在最佳狀態,屏蔽頻段與織物中導電網網間孔縫線經大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