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過全國企業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為解決草類纖維制漿的關鍵問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主要有:(1)麥草制漿流水線的規模已達到10萬噸以上;(2)麥草干濕法備料技術和裝備已成熟,為后續制漿和黑液提取、堿回收系統效率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3)制漿工藝和黑液提取流程與裝備的改進使提取率達到85%以上,為提高堿回收率打下了基礎;(4)麥草漿黑液堿回收率達到75%以上;(5)許多企業采用了多段逆流洗滌、全封閉熱篩選、水循環等技術,使噸漿水耗由最初的300米3降到110米3以下;有些企業的廢水排放CODCr已達到100~120毫克/升,基本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5],當然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但是這些進展與現代木材制漿的技術水平還相差很遠,如果我們將目前木漿的水平與草漿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到這種差距之大(見表1)。
先應使原料的供應方式現代化,即造紙企業要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結合起來,使收割、脫粒、打包、運輸一體化和機械化,增加原料收集的經濟半徑。實施“農紙一體化”工程。
第三,進一步加強黑液堿回收系統研究,大幅提高堿回收效率。解決草類制漿的污染問題,黑液堿回收是關鍵,必須大幅提高堿回收水平。其奮斗目標應該是:黑液提取率達到95%左右,堿回收率達到90%以上,才能基本接近木漿黑液堿回收水平和木漿廢水排放水平。
以稻、麥草為代表的非木材纖維生物結構和化學結構與木材有太多的差異,從而造成非木材纖維制漿工藝與方法以及廢液處理等一系列特殊性。了解非木材纖維生物結構和化學結構與木材的差異對解決草類纖維制漿的難題是十分重要的。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1)生物結構的不均勻性及其表現在制漿過程中的差異;(2)草類纖維木質素結構的特性造成草類纖維與木材制漿過程的不同;(3)禾草類木質素在纖維細胞壁中分布特征,造成草類纖維與木材制漿脫木質素局部化學特性差異;(4)草漿蒸煮黑液的物理化學特性,造成草漿黑液堿回收困難。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