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線質量對布匹質量直至面料質量有著重大影響作用,隨著現代紡織面料質量要求的提高,對紡紗質量要求也水漲船高。瑞士蔡爾維格烏斯特公司從世界各地采樣測試、整理統計值,每隔幾年發布烏斯特公報已近50年,在全世界的紡紗生產和貿易中已被廣泛使用;不同期的烏斯特公報反映了紗線質量的提升:一是紗線質量指標內容的增加;二是具體質量指標如CV值、CVb、千米細節、千米粗節、千米棉結、重量CV值,以及斷裂強度等強度指標均有明顯提高,特別是針織用紗的斷裂強度指標,可以說2001公報的95%水平不比97公報的5%水平差;三是紡織企業的有些客戶的特殊質量要求,對某些紗品種的細節、粗節要考核萬米、十萬米、而不是千米等。
3.3 科學管理和勞動生產率提高
紡織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壓錠減員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發生質的變化,從簡單的減員挖潛逐步走向采用高新技術,大量使用自動化高速機械,運用計算機網絡管理,革新工藝,改革管理制度,使萬錠用工量不斷下降,勞動上產率節節上升。以無錫一棉為例:該廠多年來堅持采用高新技術進行技術改造,設備自動化程度極大提高,全廠運用計算機聯網管理,實現無紙化、信息化、網絡化,實施全員學習考核制度,員工素質不斷提升。現在萬錠用工不足50人,先進車間已達35人,1個女工看30臺細紗機,膠輥間全套引進瑞士貝克智能化設備,13萬錠細紗僅用一臺磨輥機、二個人。
紡織企業技術和管理進步要求膠輥、膠圈降低質量故障發生率,延長使用壽命,減少處理故障和保養工時。
3 膠輥、膠圈的可靠性問題分析
我國的膠輥、膠圈雖能基本滿足紡織工業的需要,但是與國際先進品牌產品相比差距依然明顯;在紡紗機械高速化、自動化、新型化、紡紗技術多樣化、高質量要求,以及紡織企業管理現代化,勞動生產率要大幅提高的條件下,膠輥、膠圈與其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現,提高可靠性已是膠輥、膠圈技術發展的核心問題,國產膠輥、膠圈的可靠性主要是適應性、延長使用壽命、降低故障發生率三方面。
3.1 適應性的問題
3.1.1 對多纖維品種的適應
纖維以生產方式不一,如天然纖維、合成纖維;因品種不一,如陸地棉、海島棉;因原料不一,如有機合成、無機合成等,其截面形狀、強度、吸濕率、摩擦系數、表面附著油脂等均不相同,膠輥、膠圈必須有更好的抗油性,更合理的表面結構,抗污性能要提高。
3.1.2 對溫濕度的適應
因紡紗品種不同,溫濕度要求不一;紡織企業條件不同,溫濕度控制不一;地域和季節對溫濕度的影響;因此,膠輥、膠圈對溫濕度的敏感度要小。
3.1.3 對機械高速度的適應
紡紗機械高速度、壓力大、摩擦量增加、膠輥工作溫度上升,如:并條膠輥出條速度從200 m/min提升至600 m/min時,表面溫度從30℃上升到60℃左右,膠輥形變量增大,橡膠分子鏈容易因不斷快速蠕動而僵硬。在熱應力作用下,橡膠分子“內耗”增加,滯后現象增重,使膠體老化、彈性破壞,表現明顯。
3.2 使用壽命問題
3.2.1 耐磨性
膠輥、膠圈的使用壽命首先是耐磨性的問題,高速度條件下單位時間內纖維通過膠輥、膠圈的數量增加,摩擦量增多,磨耗增大。國際先進水平膠輥回磨周期一年以上,使用壽命達4年;膠圈連續不停車使用2年以上。而國產膠輥因磨損中凹一般4個月需回磨,較好的在6~8個月需回磨,最好的10個月回磨。膠圈3個月則要清洗,中凹損傷率較大,一般3個周期即9個月就淘汰了。
3.2.2 使用性能穩定
膠輥、膠圈隨著時間延長,其使用性能必然會衰退、可紡性下降,要延長使用壽命必須使性能衰退緩慢;據紡織企業的實踐和試驗,國產不處理膠輥在連續紡紗6個月后條干CV值明顯上升,而進口膠輥在8個月后才有所上升。
3.3 降低故障發生率的問題
膠輥、膠圈在使用中發生最主要的故障是機械波、繞花;斷頭,除去紡織企業的機械、相關部件及管理問題,膠輥、膠圈引發故障的根本原因是制造技術和制造質量。膠輥、膠圈生產企業必須在配方和工藝設計上加大研究力度,采用高新材料,解決好抗繞性、抗污性、抗油性、溫濕度敏感性、耐熱性、耐磨性、使用穩定性等問題。膠輥、膠圈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工序有數十道,主要是人工操作,不穩定因素多而影響質量穩定;因此,必須大力研發自動化專業設備,采用高新技術改造,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控制和監測,嚴格貫徹執行質量保證體系,實施現代化管理制度,消除膠輥、膠圈的硬度不均、彈性不均、回性期長、氣泡、雜質、膠層等常發性質量問題,從而降低故障發生率。
3.4 加強對相關牽伸部件的研究
膠輥、膠圈是穩定紡紗質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同時受到相關牽伸部件的制約,加壓元件、羅拉、軸承、鐵芯、傳動齒輪、上銷、下銷、橫動裝置、集棉器、吸棉裝置等的技術水平、質量狀況、維護保養情況都會對膠輥、膠圈的使用產生影響;因此,必須同時對相關牽伸部件進行科學選擇、合理配置、加強管理,發揮其組合優勢,才能提高膠輥、膠圈的可靠性。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