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中染料的微生物降解
紡織工業在進行纖維和織物濕加工時使用大量的水和化學品。經過紡織退漿、精練、漂白以及印染和整理的產品數以千計。染整廠排放的廢水需要經過處理,以達到日益嚴格的廢水排放標準。 進入廢水的染料的比例取決于使用的是何種染料從使用堿性染料時的2%到使用某些活性染料時的50%不等。有關廢水中所含染料的種類和脫色標準的綜合評述屢屢發表。 總的來講商品染料的開發尤其重視耐化學降解或脫色性。是否含有可溶性基團決定了一種染料是陽離子、還是非離子或陰離子化合物。直接、酸性和活性染料都含陰離子。包括大多數水溶性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在內的色彩鮮艷的偶氮染料是最難降解的因為其殘余物會不受影響地通過普通處理系統。 20世紀70一80年代,染整廠的廢水由普通市政廢水處理廠處理.在那里經過物理和化學工藝,及相應的無控生物活性來清除廢水中的紡織染料。但是,人們發現這些處理廠不能有效降解合成染料尤其是抗微生物降解的偶氮染料。在傳統的好氧污水處理系統中.偶氮染料不能被細菌降解,廢水中所含染料的40%一80%被污水污泥所吸收。市政水處理廠的好氧生物不能對廢水中的剩余染料脫色。這促使人們另辟蹊徑。 染整廠使用的染料種類很多導致廢水的成分非常復雜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通過研究人們開發了多種先進技術如吸附法、沉淀法、化學氧化法、光降解法和膜過濾法。但是這些系統投資成本高,不容易操作。人們開始研究可降低成本、減少有害副產品形成和節能的脫色方法。推動這些研究的動力是20世紀90年代實行的環境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