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清潔生產的意義
工業污染治理所面臨的問題發達國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忽視對工業污染的防治,致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公害事件不斷發生,如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反映非常強烈。環境問題逐漸引起各國政府的極大關注,并采取了相應的環保措施和對策。例如增大環保投資、建設污染控制和處理設施、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實行環境立法等,以控制和改善環境污染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通過十多年的實踐發現:這種僅著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的辦法,雖在一定時期內或在局部地區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其原因在于: 第一,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產品品種的不斷增加,以及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對工業生產所排污染物的種類檢測越來越多,規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別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也越來越嚴格,從而對污染治理與控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達到排放的要求,企業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大大提高了治理費用,既使如此,一些要求還難以達到。 第二,由于污染治理技術有限,治理污染實質上很難達到徹底消除污染的目的。因為一般末端治理污染的辦法是先通過必要的預處理,再進行生化處理后排放。而有些污染物是不能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只是稀釋排放,不僅污染環境,甚至有的治理不當還會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將污染物轉移,廢氣變廢水,廢水變廢渣,廢渣堆放填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形成惡性循環,破壞生態環境。 第三,只著眼于末端處理的辦法,不僅需要投資,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資源(包含未反應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業原材料消耗增高,產品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下降,從而影響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四,實踐證明:預防優于治理。根據日本環境廳1991年的報告,“從經濟上計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對策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表1 1994年全國工業廢水及污染物排放量 | |
項 目 | 排 放 量 |
化學耗氧量 | 681萬噸 |
重金屬 | 1697噸 |
石油類 | 55748噸 |
揮發酸 | 5442噸 |
氰化物 | 2548噸 |
砷 | 1038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