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經濟政策指導下企業該做什么
環境經濟政策之所以無法在短時間內呈星火燎原之勢,除了本身尚缺乏足夠的法律、機制和配套措施保障外,和社會上的認識也有關系,尤其是一些企業往往將環境經濟政策視為“緊箍咒”。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環境經濟政策雖然必將使高耗能、重污染企業受到限制甚至淘汰,但同時也正是通過環境與經濟手段的融合,調整了企業的發展方向,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商機,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以綠色證券為例,這一政策將引發證券市場新的投資轉型,對中國的資本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 綠色證券的推出,描繪出現代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一個現代企業來說,應正確處理好增強盈利能力與履行社會責任的關系,注重保護環境、治理污染和節約使用資源。而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代表,上市公司除了負有對股東負責和創造財富的責任以外,還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面對包括綠色證券在內的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廣大上市公司應健全環境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環境意識,實施清潔生產,力爭減排降耗。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統計,目前在我國境內上市的公司超過1500家,總市值超過23萬億元。在發達國家,資本市場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已逐漸為資本市場從業者所認知,并引起其環保觀的變革。然而,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環境準入機制尚未成熟,上市公司環境監管依然缺乏,導致一些“雙高”企業或利用投資者資金繼續擴大污染,或在成功融資后不兌現環保承諾,環境事故與環境違法行為屢屢發生。針對綠色證券新政策,冶金、化工等重污染行業中的申請上市企業或申請再融資的上市企業應該積極行動起來,走綠色融資之路,做可持續發展企業。 應在日常工作中加強環境管理,努力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這既體現了上市公司對社會的責任,又體現了為投資者負責、為全體股東謀利益的理念。所有行業的上市企業應嚴格遵守國家的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應加強管理,在生產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