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水量大、水質穩定、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小,就所可取,是一種十分寶貴的水資源。再生水使用方式很多,按與用戶的關系可分為直接使用與間接使用,直接使用又可以分為就地使用與集中使用。再生水的用途也很多,可以用于農田灌溉、園林綠化(公園、校園、高速公路綠帶、高爾夫球場、公墓、綠帶和住宅區等)、工業(冷卻水、鍋爐水工藝用水)、大型建筑沖洗以及游樂與環境(改善湖泊、池塘、沼澤地,增大河水流量和魚類養殖等),還有消防、空調和水沖廁等市政雜用。
目前,多數國家的再生水主要用于農田灌溉,以間接使用為主;日本等少數國家的再生水則主要用于城市非飲用水,以就地使用為主;新趨勢是用于城市環境“水景觀”的環境用水。依據水的再生使用的規律性、我國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性、再生水使用的經濟性和價格的合理性,我們認為,我國現階段再生水使用政策應是:再生水的使用方式,直接使用與間接使用相結合,因地制宜;直接使用中,就地使用與集中使用相結合,因時制宜。再生水的使用范圍,城市使用與農村使用相結合,以城市為先;城市使用中,工業使用與其他使用相結合,以工業使用為先;從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再生水應主要用于地下水回灌。
一、再生水使用政策的依據
(一)水再生使用的規律性
在自然界,水象能量一樣,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自然界的水97%都是鹽水,剩余的3%水中,三分之二是以雪和冰的形式存在于極地和阿爾卑斯山地區,僅有大約1%的水是以液態淡水的形式存在。這其中98%以上的淡水是地下水,少于2%的淡水是可以利用的河水和湖水。
水是一種有限的不可替代的資源,又是可再生的、能重復使用的資源。人類所用淡水均來自大氣降水,但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與夏秋之交。大氣水的自然循環,是大氣中的水降落到地面上,大部分被植物吸收,小部分滲透到地下水層或以徑流的形式進入江河湖海,最
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也是戰略性經濟資源。長期以來,人們按“開采—使用—排放”的方式使用水資源。當經濟和社會不發達時,排入水體的總污染量較小,能被水體所稀釋自凈,使人們產生了水有用之不盡的錯覺。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工農業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水的需要量與日俱增,相應的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也相應增加,加上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和周期性干旱,使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污染成為全世界的主要危機。
為了緩解水資源緊缺,人們首先是無節制地開發地表水,抽取河水作為城鎮和農業用水,流量不夠就筑水壩建水庫,結果是上游用水得到保證,但下游用水因此更加困難,而且因江河流量減少引起海水水面的下降。在地表水無法利用的情況下,就是無控制地抽吸地下水,水井深度與日俱增,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城市地面塌陷,沿海城市海水入侵。其次是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通過河流和干涸的河道流入大海,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導致其水質下降。
目前,我國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50%的城市地下水遭受污染。在我國北部,降雨量只有38%入海,地下水位在某些地區已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