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紗機上加拈卷繞的主要部件之一,是以兩點支承的細長回轉軸為主體的組合件。在粗紗機、細紗機和拈線機上都有錠子。粗紗錠子是一根圓形鋼桿,頂端一般有一凹槽用以支持并帶動錠翼一起回轉,下端錠尖處有錠腳油杯作支承,中部以錠套管作為錠子的上部軸承。細紗錠子由錠桿、錠盤、支承部件(俗稱錠膽)、錠鉤、錠腳、制動器等組成。錠子的多寡和轉速對相應工序的生產能力有直接影響,特別是細紗錠子,習慣上以它的數量表示紡紗廠的設備規模和生產能力。錠子的好壞又與紗線的質量、功率消耗、環境噪聲、勞動生產率等密切相關。
發展歷史
錠子是由紡專演變而來的,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用紡專紡紗,人工轉動紡專,紗線旋轉而被加拈并卷繞在專桿上。西漢時期以鐵桿制紡專,桿徑上細下粗。后來,手工紡車所用的錠子就成為現代錠子的雛形,它是兩點支承的細長桿。19世紀初期,環錠紡紗機錠子問世,其上下軸承都用滑動軸承,是不封閉的。由于不能儲油、防塵,需要每天加油,而且容易沾污機件和紗線。后來改進為上軸承和錠底封閉在殼體內,這時錠速僅為6000轉/分左右。隨著提高錠速和增加卷裝容量的需要,錠子結構也在不斷改進。20世紀初期,德國開始制造滾柱軸承錠子:上軸承采用滾柱軸承承受徑向負荷,下軸承稱為錠底,承托錠子的重量,兩者剛性連接,稱剛性錠子,錠速為8000~12000轉/分。到了50年代又發展成錠底為彈性支承的錠子,稱彈性錠子。以后,錠子的改進側重在研究錠子的支承結構,以提高速度。到70年代棉紡錠速已達到18000轉/分以上。高速后產生噪聲,功率消耗增多和機件加劇磨損等問題,遂成了研究的課題。由于紡紗原料和品種的多樣性,再加上工藝的發展,錠子的型式日益增多,如紡制粘膠長絲時采用的電動錠子,棉紡、毛紡或化纖長絲拈線機采用的倍拈錠子,花色拈線機上采用的空心錠子,等等。
結構
粗紗錠子長度約為1米,由油杯錠腳和錠套管支承,材料為優質高碳鋼,經熱處理加工,具有較高的制造精度和足夠的剛度與硬度。細紗錠子的主體是錠桿與錠盤,兩者結合成回轉體。錠桿用滾珠軸承鋼材制作,先車削或熱軋成細長桿坯料,經熱處理后磨削成形。錠桿的中部軸承檔和下端錠尖要有較高的制造精度、光潔度、硬度和耐磨的金相組織。錠桿的上部用以支承筒管,必須十分平直、堅韌而有彈性。錠盤呈鐘鼓形緊套于錠桿的中部,由鑄鐵或易切削鋼制成,是錠子的傳動件,由錠帶或龍帶傳動,上軸承置于其中,能防止飛花塵埃侵入軸承。錠腳是整套錠子的支座,并作貯油之用。錠鉤用以擋住錠盤,防止錠桿、錠盤在拔筒管時被帶離錠腳或劇烈竄動。制動器用以制動錠子和紗管以便接頭操作,棉紡大卷裝、毛、化纖紡紗和拈線時均需使用。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