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福建省長樂市紡織局在第十五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現場召開了“福建省長樂市紡織行業‘十二五’發展及技術改造規劃”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地棉紡織業、染整業、化纖業、針織經編業的650億元投資項目和技術改造規劃。
由福建省長樂市副市長鄭祖英帶隊,長樂市紡織局、長樂市經貿局、長樂市針織經編工業協會、棉紡織協會、化纖紡織協會、染整協會等有關單位帶領200多家企業到ShanghaiTex2011采購洽談。長樂市棉紡行業裝備投資100億元,到“十二五“末規模將突破1000萬枚紗錠的宏偉藍圖,吸引了業內外關注。
紡紗規模擴大
最近幾年,長樂棉紡行業發展迅猛,引人矚目。據長樂市副市長鄭祖英介紹,長樂市現有紡紗企業31家,紗錠450萬錠,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10家,年生產純滌綸紗、TC紗、TR紗等達80萬噸,是長樂市的支柱產業之一。2010年棉紡織全行業實現產值214.43億元,同比增長22.9%。按照長樂市紡織行業“十二五”發展及技術改造規劃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棉紡紗錠將達到800萬~1000萬錠,培育3~5家百萬錠棉紡企業(集團)。
目前,最具規模的長樂市紡織企業是金源紡織有限公司,目前擁有68萬枚紗錠。其他如長源紡織、華源紡織、正隆紡織、金鑫紡織、福建經緯集團、泰源紡織、華亞紡織、金沙港紡織、金磊紡織、翔隆紡織等紡紗企業,其紗錠規模均在20萬枚以上。
長樂棉紡行業生產的各類紗,質量上乘,聲譽很高。其中福建經緯集團生產的“寶圈”牌晴綸紗、金鑫紡織生產的“金圈”牌系列滌綸紗等都是福建省政府表彰的名牌產品,華亞、金沙港、華源等企業生產的各類紗都是知名品牌。2010年,華源紡織有限公司還成為“中國粘膠紗特色產品
借助集群優勢,長樂市紡紗生產規模仍在不斷擴張。2011年長樂棉紡企業投資128億元,動工建設31個項目,投產后預計可增加380萬錠,年新增產值205億元。由于長樂市土地資源緊張,鄭祖英坦言,企業的投資熱情與土地供應緊張之間的矛盾是目前最讓他頭疼的事。為此,長樂棉紡企業積極走出去。
據金源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洪介紹,公司在江西投資興建的30萬錠已經投產。據了解,長樂人在長樂本土之外的投資和工業產值是長樂當地的幾倍之多。在投資過程中,通過和國內強勢區域品牌企業合作,實現了互利雙贏。如長樂華冠公司控股的香港錦藝集團就在鄭州整體收購鄭州國棉一廠、二廠產權,組建鄭州第一紡織有限公司和鄭州宏業紡織有限公司。
技術裝備升級
在我國棉紡織行業壓錠調整后才起步的長樂棉紡織業,整體裝備水平都優于當時國內其他地區的平均水平,但隨著近幾年紡織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人工成本的日益提高,長樂棉紡企業在一邊擴大生產能力的同時,一邊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先后引進了清梳聯、帶自調勻整裝置的并條機以及全自動絡筒機等。據介紹,2004年以前,長樂根本沒有清梳聯和自動絡筒機。現在,長樂紡織行業自動絡筒機使用率已經超過50%。2009年,長樂市16家棉紡企業以團購的形式,斥資2億多元統一采購了262臺自動絡筒機。
通過近幾年增加投入進行技術改造,長樂棉紡行業設備先進,從而節省了勞動用工,提高功效,又提升了產品質量。未來,長樂棉紡企業還將繼續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投入100億元購進先進紡紗設備已列入“十二五”發展及技術改造規劃。對此,長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這仍是保守的估計,實際投資應該更大。
長樂棉紡行業管理也很有特色。一批企業如金源紡織、華源紡織、福建經緯集團等都采用信息化軟件管理,確立企業發展戰略目標,進行商業模式的變化與創新,實現客戶資源的可持續經營,資金的合理利用,企業生產
產業服務提升
紡織業是長樂傳統優勢行業,長樂市政府對優勢紡織企業的發展予以積極扶持和引導,這也是長樂棉紡行業近年來得以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據鄭祖英介紹,為了扶持行業領頭羊企業,發揮他們在行業中的帶頭和影響作用,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長樂市加大了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提高公司準入門檻;專門出臺政策,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對在國內外成功上市的企業獎勵100萬元,對有能力上市的企業由市政府牽頭成立輔導小組;對行業領頭羊企業擴大規模,特別是延伸產業鏈,特事特辦,提供全方面服務。
為了不斷提高企業人才素質,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促進相關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方面,長樂市政府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一是加強與國內紡織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邀請業內一流專家至長樂開辦講座、研討會,開展技術咨詢、診斷等活動,為長樂企業提供面對面的服務;二是加強當地培訓力度,今年專門在長樂的職業中專學校新開設了紡織專業;三是行業內部加強交流與合作,比如長樂紡織局聯合長樂棉紡協會成立了長樂棉紡工程師聯誼會,組織棉紡企業的工程師定期開展技術交流,很有效果,針對性也很強。
“別人都說同行是冤家,但在長樂,同行就是伙伴,棉紡企業的老總都是朋友。”華源公司總經理陳宗立說,長樂棉紡企業的競爭不在長樂,而是面向全國、全世界的。長樂紡織之所以在國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不是哪個企業單打獨斗做出來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離不開政府和行業協會所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