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月13日訊 “大而全”和“小而精”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企業經營思路,就經營思路而言本無孰對孰錯,如果放在向規模要效益的時代,似乎“大而全”更符合這一理念,被廣泛地認定是創造高效益的好方法。然而,當“寒冬”這個詞語反復出現在我們視野里時,我們是不是該對一個更為合理的經營方式有所探討?
陳海大作為一個印染裝備企業的決策者,他所做的便是用30年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做專”的理念。
兩個產品的事業
照樣可以獲得成功
2008年12月21日,對于陳海大和海大公司而言都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這一天,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授牌的定形機、預縮機裝備技術研發中心落戶該公司。
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時,陳海大表示:“海大公司能夠成為這兩種重要后整理設備的研發中心,是印染行業眾多專家和企業的認可,我們覺得十分榮耀,這也是對于我們 30年專注于這兩種設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一種肯定。與此同時,我們更明白這其中所包含的責任。被授牌不是一個工作的結束,而是新工作的開始,我們將協同行業專家共同把這個項目做得更好。”
堅定一份執著
海大公司的前身是無錫市印染機械廠有限公司,上世紀60年代開始建廠,最初是一個進行農機生產的集體企業,上世紀70年代末期進入紡織領域,從事定形機初級產品––短環烘燥機的加工和生產。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企業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業界的認可。上世紀80年代,公司開始生產日本平野技術的定形機和預縮機,設備被銷售到日本,主要用于服裝面料、床上用品的加工。
回憶企業的這一發展階段,陳海大說:“很多人都明白給日本人做訂單的難度有多大,精度要求多嚴格,算是個很苦的差事了。但是,這也同樣給了企業磨練自己的機會。從那時起,我們的加工水平和制造能力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嚴格的操作才能出高水準的產品,這是我從當時的訂單中獲得的最大收益。”
如果海大公司在那時因得到客戶認可而沾沾自喜,停下前進的腳步,那么今天的海大公司決不可能獲得在行業里如此高的認可程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海大公司便將企業發展的重點放在了加工技術的提升上。“我們引進、消化、吸收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國技術,并應用于高端定形機和預縮機產品的開發。 1996年公司推出了國內首臺3.8米門幅的定形機,并出口到日本。1998年公司的ASMA503型定形機被授予了由6個部委聯合評測的‘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這給公司的發展注入了更大活力,并堅定了企業沿著這個方向發展的信心。”
海大公司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都在執著于這兩個產品的研究和發展,不曾偏離方向。能夠不被其他因素所誘惑是難能可貴的精神。在這三十幾年中,紡織行業有過大起大落,有過機遇和挑戰,海大始終站在自己的跑道上,沿著自己的軌跡勻速前進。這種信念讓他們收獲了今天的成功。
做專而后做強
談到企業的發展思路時,陳海大的目標十分明確:專心于定形機和預縮機這兩個產品的發展和進步,決不動搖。他說:“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我不會盲目擴大企業的產品范圍,因為我相信專心于只有兩個產品的事業照樣可以獲得成功。”
陳海大說,2008年紡織業所遇的寒流讓我們意識到該重新審視規模經濟這個概念了。很多投資分散、面面俱到的企業都瀕臨危險境地。再強的企業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貪圖大而全的企業往往隨著下游企業對高品質裝備不斷提出的要求而逐步喪失企業原本具有的優勢。由于想要面面俱到而被分散太多注意力,又如何潛心于一種設備技術的不斷提升?不如做專。
很多行業專家也有同樣的看法,他們認為我們的裝備業應進行更好的規劃,發揮自己的特點和專長,才能在各自的領域不斷深挖,提升技術水平。拿專件產品來說,國產裝備之所以不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因為紡織器材專件的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成套設備的發展速度。“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企業都肯專心做一兩種產品,中國紡織業的發展一定可以進入更高階段。”陳海大表示。
在企業經營最艱難的時期,海大一年只賣了兩臺定形機,全廠幾百人的生計都成問題。“那是段艱難的歲月。”陳海大說,“艱難二字現在看來,真的不足以形容企業當時所面臨的困境。然而,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除了看到了事態的嚴峻,更看到了比這更有價值的東西。為什么會這樣?不是市場不好,因為很多企業仍在積極進口設備。所以,我們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都了解,簡單的購買心理就是物美價廉,我們如果能提供又便宜又好用的設備,別人沒道理不用這樣的產品。因此,我們更堅定了搞好產品的決心,并樹立起了把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提升放在首位的經營理念。”
現在,海大公司有一套自己生產的價值百萬的設備放在實驗中心里,而這臺設備不是用于直接經濟效益的創造,而是為設備的技術改造和創新提供實驗平臺。這種做法對于更多企業而言是很難想象的。而陳海大看來這是值得的。從制造完成,這臺設備一直作為海大和用戶企業的試驗田,不斷將企業的研究成果和客戶的反饋信息轉移到設備上,幾經改造、修繕,今天的這款設備已經集更多優點于一身,成為了想當然的“寶貝”。
8萬元只為講一個道理
加工精度問題是很多紡織裝備生產企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海大也不例外。多年來,企業積極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國外高端加工裝備,以適應企業提升產品技術水平的需要。陳海大認為,硬件的提升做與不做很簡單,就是投資與不投資的問題。只要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就十分容易解決這個問題。相對于此,軟件方面的水平提升難度似乎更大些。
在大多數企業喊創新比做創新聲勢更為浩大時,海大公司做得很踏實。定形機和預縮機的技術中心落戶于此也是出于相同的道理。海大公司一直把創新鎖定于下游客戶的需求上,無論是節能、環保的新形勢要求,還是提升質量水平的關鍵任務,海大公司都在很認真地做。到目前為止,海大已經在這兩個設備的技術領域里獲得了十多項專利。
為了讓員工了解企業領導者對于加強企業管理的信心和決心,海大公司特別從意大利原裝進口了一臺價值8萬元的掃地機,當時很多員工都很難理解。而在陳海大看來,如果單憑口頭強調,這個理念難以在員工心里扎下根。清潔生產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項要素,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但他用了困難時期的一個價值8萬元的掃地機來表述,無形之中放大了企業對此事的關注程度,對員工的影響可想而知。
談到企業應對危機的措施時,陳海大說:“除了在設備上花心思之外,我們也在努力通過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調整企業的狀態,加強對員工的技術培訓、管理培訓等。加強企業管理這些問題曾經在企業繁忙生產時被忽略,現在正好有時間充電。我想現在的這個‘寒冬’之所以能給中國的紡織業帶來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我們在過快的發展速度下,忽略了企業基礎建設問題。海大要以此為鑒,注重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帶領企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客服熱線: |
![]() ![]() ![]() ![]() |
新聞熱線: |
|
展會合作: |
|
郵 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