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江蘇海大印染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麗潔
文/郭凱
“中國歷來是紡織工業大國卻稱不上紡織工業強國,很多人都覺得企業要先做大再做強,但我認為只有做強做專才能進一步做大。企業之道,貴以專,海大作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定點的拉幅定型機和預縮機的專業研發中心,盡管規模不是最大的,但海大可以說是目前國內乃至國際上最專業的拉幅定型機和預縮機的生產廠家,我們始終專注于這兩種機型的研發和創新,致力于生產出最適合目前市場需求的產品”。
——陳麗潔
圖為陳麗潔女士接受中國紡機網《高端訪談》欄目視頻專訪
江蘇海大印染機械有限公司是全國紡織機械行業百家重點骨干企業之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公司先后獲得了“工業明星企業”、“科技進步企業”、“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公司注冊的“太平洋”商標也在2004年被無錫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無錫市的知名品牌。
海大新廠區位于無錫市新區梅村南豐工業園區,交通便利,占地45000平方米,公司不僅擁有各類金屬切割設備100余套,還引進了世界先進的比利時LVD和日本AMADA的剪、沖、折鈑金數控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機,美國伊薩數控火焰切割機以及美國林肯、日本松下等進口氣體保護焊機,形成了冷作鈑金、金屬切削、噴塑涂裝為特色的加工制造基地,以一流的加工裝備為一流的產品提供保證。
中國紡機網《高端訪談》欄目攝制組日前專程前往無錫,與海大的總經理陳麗潔女士一起面對面,暢談海大的成功故事以及未來紡機行業的發展。

圖為中國紡機網《高端訪談》視頻欄目組參觀海大合影
高起點 構建大格局
起點決定格局。海大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生產日本平野式定形機,1995年研發并生產ASMA503型系列無油潤滑拉幅定形機,被列為中國紡織總會推薦產品,國家科技部、稅務總局、外經貿部、質量技術監督局、環保總局聯合認證的國家重點新產品,打破了制造3800mm特闊幅定形機的國內紀錄并保持至今。同時,海大還對國內外多種主流機型進行廣泛調研,結合市場需求對該系列定形機不斷的進行改進和完善,并得到用戶的認可。
目前,海大作為國內生產拉幅定型機和預縮機的骨干企業,產品主要應用于國內外的傳統領域如服裝面料行業和家紡行業,客戶大多數都是國內行業500強企業。例如浙江美欣達印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通聯發制衣有限公司、孚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濱州亞光毛巾有限公司、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聯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紅柳床單有限公司等。除此之外,海大在針織類產品方面也積極拓寬了客戶范圍,逐步構建起產品新格局。陳總告訴記者:“目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不但是國家政策鼓勵發展的行業,同時在市場上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海大也針對產業用行業開發了一些新客戶,從以前的人造革、汽車內飾布等擴展到過濾材料這一應用領域很寬的產業。海大產品的節能環保性能不但滿足目前國內水泥行業、鋼鐵行業的需求,同時也擁有很大的出口量。但由于出口的利潤附加值相對較低,因而在這個方面海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很大。以拉幅定型機為例,除了節能上的提升外,還可以對細小功能進行改進,并實現設備機器從運用于傳統行業到運用在國家鼓勵的新興行業的突破,這也是海大今后的一個發展方向” 。
產品創新 決戰高端
據了解,目前國內外生產拉幅定型機的廠家有很多,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海大為何能夠突出重圍?這一直是記者試圖探尋的問題。陳總的一席話讓記者茅塞頓開。說到產品的特點,陳總認為海大最大的優勢在于企業的定位,即海大只針對國內的高端客戶來研發銷售產品。這個定位角度也體現了海大走高端市場的信心和決心。在努力提升產品品質、不以次充好的前提下,海大的產品圍繞高端品質的目標力爭做到適合每一個客戶并能為其創造更多的利潤。其次在于海大的產品始終緊跟世界先進水平。德國門富士是全球拉幅定型機生產行業中技術最先進的企業,而海大也吸收其先進經驗,師夷長技以制夷。因此,海大在小烘房和節能設計上采用了和門富士相同的設備結構,在此基礎上以實現產品環保的理念。在產品研發設計環節,海大較早就意識到節能和環保的重要性。“我們的拉幅定型機本身就是無油潤滑,這是海大產品的一大亮點;而且烘房結構對溫度的均勻性要求很高,而海大在這方面獲得了一項發明專利和八項實用性和外觀專利,這是產品的另外一個亮點”,陳總信心十足的說道。
除了產品本身外,企業的信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優勢。“海大是以大型和中大型設備的研發和生產為主,這必然涉及到客戶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一項固定資產投資,客戶在多年使用過程中設備的維護、保養和更新、轉型都需要我們協助進行改造,因而從管理層角度來說,海大需要將誠信始終貫穿于對客戶的承諾當中。”外表溫文爾雅的陳總,斬釘截鐵的嚴肅態度著實另人震驚。“盡管我們是民營家族企業,但從我自身來說,我對企業、對客戶、對社會的責任感并不比國營企業或外資企業差,能力雖然有大小,但為客戶服務、為印染行業發展盡我們綿薄之力的這份心意都是一樣的。因此我認為海大產品的特點和企業本身的特點鑄就了我們產品的最大優勢”。
以和為貴 海納百川
誠然,高端定位和產品創新的背后需要優秀的人才隊伍和強大的科研實力作支撐,海大亦是如此。海大自建廠以來,從以前的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到國營股份制企業再到現在的全資民營企業,沒有流失任何一個科技研發人員和技術骨干。很多技術骨干都是一直在海大工作,從而確保了產品研發有很強的延續性。為什么沒有流失一個人才?不僅是因為員工在物質上得到了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在精神對海大有著深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就像是大海,可以容納百川,凝聚各方力量,又能讓每一個水分子充滿活力與希望。“團隊建設不需要太多的理論總結,只要能夠以心交心,就能建設最好的團隊。”陳總簡單的一句總結,卻讓人回味許久。
而在科技研發方面,海大作為國家的一個技術研發中心,在科技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源,針對科研人員專門設置了一套獎懲機制,鼓勵研發,鼓勵創新,并為他們能安心工作扎根于海大做了很多后勤配套工作。“科技的研發要以技術人員的穩定為基礎。我認為不論是團隊建設還是技術人員的穩定,始終要以‘和為貴’,對所有人均一視同仁。無論是本地員工還是外地員工,無論是老員工還是新進員工,大家在工作生活中都能依托很好的人際關系,有家的歸屬感,每一個員工不論能力大小,都能安排在他最適合的崗位上,從而實現個人與企業發展的共贏。”在海大的采訪中,在和海大員工們的交流中,這點記者深有體會。
海大今天的成功,靠得不是運氣,而是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結果。陳總用‘“堅持、鉆研”這四個字來總結海大的成功。“我們始終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不放棄任何一個客戶,盡力讓每一個客戶對我們海大有良好的印象,堅持產品的創新和品質的保證,努力為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

圖為陳麗潔總經理和中國紡機網記者合影
治企之道 貴在于專
在業內,中國紡織工業“大而不強”是不爭的事實。紡織強國的夢想在幾代紡機人身上不斷延續,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我們一直在強調紡織產業要做大做強,到底如何才能做大,又如何才能做強?做大和做強又是怎樣的發展邏輯?對于記者的諸多問題,陳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盡管現在國內很多企業和輿論導向都偏向先做大后做強,而海大走的則是先做強再做大的發展路子。《三字經》里說:‘教之道,貴以專’,而我認為企業之道,更是貴以專,非專則不能以精,非精則不能以強,非強則不能以大。從國際范圍來看,很多企業都是先做專做精然后再做大。以德國門富士為例,它是世界上做拉幅定型機最好的企業,它是如何由專到強再到大,我覺得這是行業內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現在確實是一個紡織工業大國而不是強國,現在的出口數據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為什么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們紡織行業首當其沖受影響?這是因為雖然很多企業規模大,但是競爭力不夠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很低。因此行業內要做強應該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應該在更實際的領域思考,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把紡織行業做強。”筆者不僅感言,在紡機制造行業,在男性企業家居多的格局中,能聽到如此睿智的辯思和言論,豈不大快人心?
大浪淘沙 誰主沉浮?
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至今令人記憶猶新。當時國內的紡機制造企業似乎一下子感到了“寒潮”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