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六十年的發展,特別是三十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模式的改革開放已把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貴州紡織工業經歷了幾乎從無到有再到門類比較齊全。
到2000年,貴州紡織工業中,毛紡、麻紡、絲織、針織、復制行業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棉紡織行業經過“壓錠、政策性破產重組”后處于較好的運轉狀態。
2001年止,貴州棉紡錠215160錠、氣流紡4400頭;有梭織機3040臺、無梭織機261臺,無梭織機10%;印染能力6200萬米。2001年我省棉紗產量為18208.48噸,棉布產量為6582.24萬米。
加入wT0后,隨著全國紡織形勢的逐步好轉,力口上貴州紡織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力口大,銷售渠道不斷拓寬,貴州紡織形勢有所好轉。貴陽弘業紡織有限責任公司、貴陽麥科特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畢節東海紡織有限責任公司、遵義天蘊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等國企改制后的企業的運行狀況較好。蠟染行業運行也比較正常。
然而,近兩年來紡織行業產業提升必然經歷的陣痛和外部環境不利因素的疊加使行業面臨的困難日趨嚴重。到了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紡織行業遭遇更大困難。
2007年9月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使紡織企業形勢更加嚴峻。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貴州目前棉紡錠已不足一百萬錠。
今年2月4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紡織工業振興規劃。會議認為,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振興紡織工業,必須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鞏固和加強對就業和惠農的支撐地位,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為此,貴州紡織工業正在準備進行恢復性的發展。
貴州的紡織產品主要供應重慶和廣東市場,用作出口和內銷產品的半制品,部份直接出口。黔渝高速、貴新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貴州到周邊地區的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現在汽運10個小時可到達廣西出海口,24小時可到達廣東出海口。 即將建設的貴廣鐵路和貴廣高速將貴州的交通如虎添翼,使貴州紡織原料和產品兩頭在外的困難得以解決。
遵義天蘊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和畢節東海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的發展計劃已開始進行。
遵義天蘊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實施“退二進三、退城進園”戰略,通過異地搬遷同時實施技改擴能建設,擴大現有生產規模,全部采用成套全新的國產先進設備配置,部分采用進口先進關鍵設備配備,最終達到10萬錠紡紗能力,3萬錠紡線能力。 中國紡織總會領導來貴州對遵義天蘊紡織有限責任公司視查時多次指出,應充分利用所處地域優勢和交通改善的優勢,將遵義天蘊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建設為貴州的龍頭紡織企業和黔北地區的紡織基地。
畢節東海著手改造利用現存的環錠紡31920錠、線錠13500錠的紡紗生產能力,新增國內先進的環錠精紡機141臺(62100錠),配套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技術設備,其中:精梳設備2套, 自動絡筒機5臺和倍捻機56臺(8960錠)等,其余配套新增國產先進的工藝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