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是我省經濟發展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出口創匯、繁榮市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年來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為我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行業現狀
目前我省紡織主導行業的生產能力和規模為:棉紡錠310萬枚左右, 比2000年增加了近130萬錠,居全國第8位。截止2007年底,棉織機2.3萬臺,化纖能力13.4萬噸, 印染能力4億米左右,繅絲能力13萬緒。全社會紗產量由2000年27.5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43.2萬噸,一直保持在全國排名8位左右;布產量6.61億米,居全國12位;絲5995噸,居全國8位。近年來發展快的是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翻了兩番多,達到2億件,由2000年的全國15位上升為2007年的12位。目前我省的紡織企業已經擁有5個中國名牌,14個安徽名牌。
據估算,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達到1050戶,同比增長22%;職工22萬人。全省紡織工業總產值412億元,同比增長27%;銷售收入380億元,同比增長24%;利潤6.0億元,同比增長15%; 出口交貨值88億元,同比增長18%;出口創匯18億美元, 同比增長12%。全省紡織工業固定資產投資t30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2008年底,主要產品產量完成:紗42萬噸, 同比下降4%;布5.2億米, 同比下降14%; 化纖11萬噸,同比下降5%。服裝2.5億件,同比增長30%。
二、行業優勢
安徽省紡織工業的優勢:一是資源優勢。安徽是我國紡織業的重要基地之一,作為中西結合部的農業大省,有著得天獨厚的物產條件和資源優勢。棉花、桑蠶繭、黃紅麻和苧麻是全國主產區之一,羽絨資源比較豐富,兔毛等特種動物纖維資源也有一定的優勢。 二是區位優勢。我省位于承東啟西、聯南帶北的中東部地區,是長三角的邊緣地帶,并靠近珠三角,處于雙向承接珠三角與長三角的優勢地位,地緣優勢明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表明, 區位優先承接產業轉移將給我省紡織帶來重要的發展機遇。三是勞動力優勢。近兩年,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稀缺,成本增加,影響紡織發展。相比之下我省的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的比較優勢更為明顯。統計表明,我省有充足的富余勞動力,職工隊伍的思想和業務素質較高。四是企業優勢。華茂股份、皖維高新等企業綜合優勢突出。以全國紡織排頭兵安徽華茂為代表的一批棉紡織企業,管理水平高、經濟效益好。安徽皖維高新公司的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和企業經營頗具特色。銅陵華源麻業公司是全國麻紡行業有影響的重點企業。桐城鴻潤集團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羽絨床上用品生產和出口大戶。滁州霞客色紡、蕪湖永年針織和安徽京九絲綢公司是省內各自小行業的排頭兵。淮北維科印染是我省印染行
業的骨干企業。
三、近三年改造重點
安徽省紡織工業近三年的目標是:到2011年,力爭工業總產值達到590億元,年均增長15%。紗產量達到53萬噸,年均增長5%以上。服裝產量5億件,年均增長26%。規劃投資項目356項,總投資246億元。 。
四、主要任務
1、加快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促進技術結構調整。一是針對我省紡織行業的自身情況,有選擇突破五大技術,突出抓好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對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重點項目,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項目,帶動紡織各專業的技術進步。二是重點加快棉紡織行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推進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織織物的生產,加大化纖使用比例;大力提升無卷、無接頭紗、無梭布、精梳紗產品的比重,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場的拳頭產品,帶動全行業的技術進步,進一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三是采用國際先進技術,加快印染行業的清潔生產與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解決質量穩定性差、自動化程度低、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的問題,推進印染行業的產業升級,
2、優化行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扶優扶強,優勝劣汰,做大做強初加工行業,做專做精體現特色的深加工行業,重點培育“華茂”、“鴻潤”等品牌。棉紡織業:一是發揮原料和勞動力資源優勢,鞏固提高棉紡織產業優勢,擴大緊密紡比重,重點發展高檔精梳紗線、色紡紗線、差別化纖維、高檔純棉及混紡面料,積極延伸產業鏈,提高加工深度;二是加快設備更新,推廣使用清梳聯、高檔精梳機、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主要產品質量達到國際烏斯特2007公報5—25%水平。三是重點推進國有企業的改制退位,提高產業集中度,強化骨干企業的優勢地位。現有達不到合理規模的40多個棉紡企業要通過優勝劣汰或資產重組達到經濟規模。 服裝業:一是營造環境迎接沿海發達地區的梯度轉移。快速提升服裝業的總量。二是重點提升以蕪湖、銅陵、合肥、馬鞍山、滁州為主的皖東南服裝產業集群,加快一批服裝園區的建設。在構建產業創新服務平臺上下功夫,使產業集群和園區的社會化生產力水平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三是抓好自主品牌的提質增量創名牌。注重新品牌的培育、認證和整合。把具有自主品牌的特色產品做出規模,創出名牌。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業:一是圍繞特色產品做強做大企業,增強規模競爭力。針對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高技術含量多、品種豐富,應用領域廣的特點,不斷開發新品種,拓展市場空間,提高復合化、功能化的生產技術水平,推動形成我省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做好桐城鴻潤、霞珍等家紡企業和安徽三維、銅陵麻業等產業用紡織品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二是開展交流合作,推動行業內外產品的互動和優勢互補,滿足急劇增長的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力爭到2011年,我省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紡織品比例,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3、發揮比較優勢,圍繞資源合理配置和發展特色產品,促進區域結構調整。根據資源積聚的比較優勢,培育和提升特色行業或特色產品的產業集群。適時延伸產業鏈條,提高上下游產品的關聯度,形成生產資源的合理流轉與良性配置、各環節均衡并進和有機結合、上中下游企業利益多贏的產業鏈。一是培育和提升五大產業集群:以安慶、淮北、蕪湖、銅陵、阜陽、馬鞍山、滁州為主的棉紡織產業集群;以蕪湖、銅陵、合肥、馬鞍山、滁州為主的皖東南服裝產業集群;皖西南絲綢產業集群;阜陽、蚌埠中高檔毛紡織品和特種動物纖維制品產業集群;淮南、銅陵汽車工業用裝飾制品產業集群。 二是鞏固壯大四大產品基地:銅陵麻紡織品基地;巢湖產業用化纖生產基地;桐城羽絨類家用紡織品基地。淮北、蚌埠和蕪湖多功能織物后整理基地;三是適時延伸四大產業鏈條:鼓勵棉紡織企業向棉花種植和加工延伸,形成棉纖維、紡紗、織布產業鏈; 以特色服裝為龍頭,逐步向上游不同的產業環節推進,爭取與省內的梭織、針織面料、色織、產業用紡織品、家用紡織品以及各類輔料等相關企業形成產業鏈;以絲綢面料為龍頭,適時向上游的絲、繭、蠶、桑和下游的服裝和制品延伸;以羽絨制品為龍頭,向羽絨加工、水禽養殖業延伸,使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水禽生產和羽絨加工及制成品產業鏈。四是鼓勵和支持建立紡織產業園區:各地有核心紡織產業、有一定規模或區位優勢的城市可以通過招商引資、發展民營和政策扶持建立具有特色的紡織產業園區和工業小區。進一步壯大提升岳西縣的安徽首家“中國手工家紡名城”的規模和水平。形成各有優勢,各具特色的區域紡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