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紡織行業基本情況
1、 現狀。我省紡織行業目前是以亞麻、化纖、棉紡、毛紡、服裝五大行業為主。截至2007年末,全省紡織行業:
1) 主要生產能力:亞麻15.2萬錠、化纖23.1萬噸、棉紡71.5萬錠、毛紡5.5萬錠。 :
2) 主要產品產量:打成麻1.5萬噸、亞麻紗3萬噸、亞麻布4072萬米、聚酯10萬噸、滌綸工業絲3.7萬噸、滌長絲2.9萬噸、滌短絲2.7萬噸、晴綸6.5萬噸、棉紗3.1萬噸、棉及化纖布8044萬米、毛毯500萬條、地毯150萬米、服裝725萬件。
3)主要經濟指標:銷售收入43.8億元,同比增長7.1%;出口交貨值5.9億元,同比下降5.7%;實現利稅1.4億元,同比增長143.6%。
2008年,我省紡織行業由于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降低、原材料漲價、用工成本提高、出口嚴重受阻等不利因素影響,全行業經濟運行走勢,仍呈下降趨勢。
2、 存在問題。我省紡織行業近10年來持續徘徊,逐年萎縮,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1-)行業規模小且缺乏大型骨干企業支撐。我省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83個,但大型企業僅有4個,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地只有1個,紡織產業集中度很低,整個行業缺乏大型骨干企業的支撐。2003年以前,龍滌集團的產值占全省的近50%,亞麻集團占20%,但由于企業改制不成功的原因,兩大集團均受重創,使整個行業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2)企業投入少、技術裝備水平低。
以棉紡行業為例:全國棉紡錠為1億錠,我省為70萬錠,占總量0.7%。就技術裝備水平而言,代表棉紡設備先進水平的清梳聯、自動絡筒和無梭織機,我省的比例都很低。
3)產品檔次低、競爭能力差。
我省的紡織產品以初加工、低檔次、大路貨的傳統產品居多,高精尖及深加工產品較少,除少數企業外,多數企業缺乏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4)產業鏈不完整、結構性矛盾突出。
全省紡織印染后整理企業幾乎為零,服裝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僅有13個,紡織深加工企業,如: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生產企業就更少。在制造領域都不占優勢,要想發展成6+1型(國際產業鏈的基本形式)的企業難度就更大一些。
5)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承接產業梯度轉移進展遲緩。
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東部地區的紡織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同時在轉移的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已成為紡織行業發展大的趨勢,但是這需要當地政府出臺相應的鼓勵扶持政策。從我省各市縣政府目前的情況看,大中城市對紡織行業是不支持的態度,因此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進展中,我省遠遠落后于新疆、四川等西部地區。此外,在支持亞麻行業發展上也有這個問題。
二、我省紡織行業發展思路
按照黨的十七大的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省紡織行業要想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就必須要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提高科技和品牌的貢獻率,推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努力優化結構,走注重資源、環保和社會責任的發展之路。
1、堅持科技領先、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減量升級。
由于國際市場的突然變化,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紡織進口國市場需求大幅減弱,造成我國紡織產能相對過剩,因此那種以數量增長型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經不能繼續下去了,我省紡織企業要想在這場金融海嘯或者說世界性嚴重的經濟危機中生存下來,必須要堅持科技領先的原則,轉變發展方式,以減量升級的策略積極應對。
減量升級就是:減少中低檔、大路貨產品的生產,避開最殘酷的粗、初加工產品市場競爭,千方百計加大研發投入,自覺進行產業鏈的整合,積極開發市場中高端產品、開發高支高密服裝面料和家用、產業用紡織品,開發高檔色織提花產品,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形成以優勢產品系列化發展的格局,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2、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向創新要效益。
提高科技貢獻率就是:通過科技手段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減少用工,提高勞動生產率。要積極采用新型高效、自動化程度高的工藝技術裝備。各行業重點推薦的技術裝備如下:
1) 棉紡行業:擴大清梳聯應用比重,推廣發展細絡聯新技術;采用高速轉杯紡紗機,生產中、高支針織轉杯紗;大力推廣高速環錠紡紗設備及工藝;推廣高速漿紗機;梳棉機、并條機采用自動換筒和大卷裝;提高清棉無卷、絡筒無結、布機無梭、粗紗無鐵炮的比重;采用噴氣紡、緊密紡或其它新型紡紗技術。
2) 麻紡行業:用高新技術選育亞麻大麻優良品種,建設優質品種基地;提高麻類纖維可紡性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推廣;麻類纖維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效脫膠技術的應用推廣;麻纖維脫膠及麻紡加工廢水治理新技術的應用推廣;新型紡紗技術在麻紡中的應用推廣;亞麻專用漿料和漿紗工藝的研究推廣;新型除塵設備在亞麻紡織中的應用推廣;麻紡織面料染色和后整理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推廣;麻類纖維加工的清潔生產、節水、節能及廢水治理新技術的應用推廣。
3) 化纖行業:進一步開發市場急需的各類改性聚酯,研發抗靜電、低熔點、水溶性、吸濕性、陽離子常壓可染分散染料常壓可染聚酯等差別化纖維需求品種,擴大在汽車、交通、農業、土工材料等產業領域的應用,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的新型合成聚酯材料,重視節能、降耗、環保技術的研究;深化滌綸及晴綸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開發等。
提高品牌貢獻率就是:堅持質量第一、用戶第廠的思想,積極培育品牌。我省紡織行業重點品牌:藍藝牌地毯、雪鳥牌亞麻紗、彩蓮牌和佳鵬牌亞麻布、圓寶牌和銀凌牌麻棉布、鏡泊牌毛毯、松花江牌滌粘紗布、林源牌羊絨紗線、冰峰牌亞麻坐墊、阿斯寶牌滌綸長短絲等。要以品牌產品為龍頭,加速市場開發和宣傳,用多種形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此提升全省紡織行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3、 積極開發應用新型纖維,走混紡、差異化競爭道路。
纖維加工處于紡織品加工產業鏈的上游,新纖維的開發應用對于開發紡織服裝終端市場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當作為紡織產品開發創新的主攻方向。特別是差別纖維、功能化纖維、復合紗線要作為開發的重點。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市場前景較好的產品,除了廣泛應用的純棉氨綸包芯紗之外,還有滌綸、錦綸、金屬絲等包芯紗生產的面料,兩種以上的有色化纖混紡或多種有色棉條混色紗線及面料,各類高支高密家紡面料、高檔色織及提花面料,棉麻混紡、棉毛混紡、棉粘混紡等紗線及面料等。通過新纖維的開發應用及纖維混紡的方法,形成產品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力,應該是我省多數紡織企業優先選擇的戰略。
4、 發揮我省資源優勢,推進特色產業集聚
要充分發揮我省亞麻、化纖的資源優勢,大力推進我省特色產業集聚區域的形成。重點是蘭西亞麻紡編織名城、大慶輕紡城和哈爾濱市國貿服裝城、紅博服裝城的建設。
1) 著力培育龍頭企業。積極扶持發展一批有創新能力、帶動作用明顯的大企業,圍繞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延伸和互補的需要,抓住承接東部紡織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有針對性地引進東部沿海先進紡織企業的生產要素,經過資源整合,實現我省紡織企業的產業升級,形成對全省紡織行業的支撐力和帶動力。
2) 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圍繞龍頭企業和重點品牌產品,引導中小企業向此靠攏,集聚發展,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轉化率,最大限度獲取規模經濟利益,堅持科、工、貿相結合,提高產業集約化程度,逐步形成區域性、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紡織產業基地。
5、 強化企業管理,落實社會責任。
按照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一個堅強創新務實的領導集體,必須要有一支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職工隊伍。要通過強化企業管理、人員培訓和思想解放,煥發職工無盡的創造力;要 認真落實紡織企業社會責任宣言,按照CSC9000T標準建立企業社會責任保證體系,建立企業自覺自律的機制,圍繞維護員工利益為主題,構建企業和諧競爭力,推進企業和諧發展。
6、 推進節能環保,實現可持續發展。
節能環保是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企業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面對我省紡織企業高成本、低利潤的局面,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手段,、從源頭抓起。按照國家紡織工業“十一五”節能減排的要求:噸纖維耗電要比2005年降低10%,耗水量降低20%;單位產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0—15%。對我省紡織企業難度較大的就是漿紗的退漿廢水處理排放,企業應盡可能不用PVA漿料,鼓勵采用無PVA上漿的新型工藝,如:變性淀粉等。
7、 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行業指導。
要充分利用省紡織行業協會網站的信息平臺,加強同國家紡織信息網、麻紡網、棉紡網、毛紡網、化纖網和服裝網等六大網站的聯系,通過信息傳遞、信息共享、信息交流等,不斷完善綜合社會化服務體,加強對我省紡織企業的指導和管理。同時,要逐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