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投資1億元的繭絲綢家紡一體化深加工項目簽約落戶江西省修水縣。項目由浙江省嵊州悅龍領帶服飾有限公司和江蘇省灌南絲綢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
繭絲綢家紡一體化深加工項目含有繭絲原料生產區和絲綢深加工項目區,將建設8組自動繅線生產線、2臺套捻線絲生產線、2條絲織拉毛生產線、1條絲綢家紡系列產品生產線。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從繅絲、捻絲到絲綢家紡的完整絲織品產業鏈,年銷售總收入達2億元,納稅1000萬元。修水作為全省最大的蠶桑生產基地縣和國家“東桑西移”的基地縣之一,該項目的建設將對修水鞏固和穩定蠶桑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2、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大集團將目光投向新疆,進行資源開發和產業重組,使新疆紡織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新疆紡織行業借西部大開發之東風,積極招商引資,并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自2005年起連續3年引資達12億元以上;2008年起達20億元以上,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60%。已落戶新疆的國內外知名紡織企業有20多家,其中全國紡織500強企業17家;重組或新建棉紡企業規模已達到240萬錠,占新疆總規模的60%。如新疆溢達、奎屯云森、阿克蘇巨鷹、新疆魯泰、新疆天毛、新疆雅戈爾、瑪納斯澳洋、新疆銀鷹、新疆天鵝、伊犁金鷹、香港互益、浙江雄峰、浙江弘生、沙特阿吉蘭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的建立,構建起跨區域、上下游緊密聯系的產業鏈,提升了新疆紡織企業參與國內外競爭的能力。
3、每生產一件針織服裝,成本從原來的7元左右減至1元多。這是浙江嵊州共和針織服裝有限公司一項技改投資帶來的效益。該企業負責人透露,這項投資500萬元的技改項目,將給企業帶來兩倍利潤。
共和針織是一家專業從事針織服裝生產、銷售的出口企業,現有員工400多人,擁有傳統針織橫機300多臺。由于受設備手工操作限制,每臺設備在運轉時需要一個人看管,不但生產效率低下,勞動力成本也相對較高。面對送上門來的一些訂單,企業只能通過外發加工,但產品質量難以控制,企業利潤也有流失。與此同時,本地及外地一些同類型企業由于上馬新設備,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2009年9月底,面臨資金壓力的共和針織在紹興萬豐擔保有限公司的幫助下,籌資500萬元引進了40多臺全自動電腦橫機。2009年11月,新設備正式投產,月產量達到3萬件。
該公司負責人樓俠平算了一筆賬:以前300多臺手工橫機,需要300多個操作工人,按照當地70元/天的工資水平計算,光職工工資每天就要2萬多元,每月為60多萬元。技術改造后,現在一個職工可以看管6臺設備,如果設備總量不變,相當于節省了5/6的人工成本,那么每個月的工資成本僅10多萬元。
另外,原來由于老設備靠手工操作,設備利用率低,一般一天只上一班,現在新設備完全可以采取“三班倒”工作,相當于設備產能增加了兩倍。這樣一來,以前外發的訂單大多數都可以自己消化了,不但產品質量得到控制,而且一些中間費用也不再流失。樓俠平預測,今年企業的利潤應該高出去年兩倍以上。他表示,等資金寬裕了,還將進一步擴大企業產能。
4、近日閉幕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新疆將抓住國家“建設新疆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產基地”的契機,集中力量推進石河子、阿克蘇紡織基地建設,吸引大型紡織企業前來落戶,全面提升自治區紡織行業整體水平。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花主產區,棉花年產量一直穩定在250萬噸左右,紡織業因此成為自治區最有條件做大做強的優勢產業。石河子和阿克蘇擁有豐富的棉花資源,且紡織工業基礎較好。此次自治區經濟工作會確定,重點推進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阿克蘇工業園區紡織產業發展,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計吸引一批大企業、大集團,高起點、高水平、大規模地發展紡織工業。
5、為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與揭陽市政府共建廣東省(揭陽)紡織服裝先進制造業基地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日前在揭陽市舉行。
實施省市共建先進制造業基地,是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省委部署的一項重要舉措。揭陽市紡織服裝產業基礎良好,產業集聚度高,品牌不少。雙方共建紡織服裝產業基地,不僅有利于揭陽市支柱產業做大做強,也有利于全省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
6、1月11日,總投資10億元的中國服裝產業轉移(滎陽)基地標準化廠房開工建設。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謝青、河南省服裝協會會長李國松等領導出席奠基儀式。
金融危機的沖擊,加快了我國服裝產業轉移的步伐。為了適應這一趨勢,2009年7月,中國服裝協會在河南滎陽召開了首次全國服裝產業轉移工作會議,并將全國第一個“服裝產業轉移基地”的牌子授予滎陽。同年9月,《河南省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出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產業聚集發展,以滎陽等產業聚集為重點,大力發展服裝產業。
7、據滎陽市市長袁三軍介紹,為支持服裝基地發展壯大,滎陽制定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優惠政策,如為基地提供配套基礎設施,進駐企業可享受集中供氣和國電滎陽電廠直供電;企業投產5年內,新形成的上繳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前兩年全額返還以扶持企業發展,后3年返還50%以扶持企業做大做強等。滎陽土地、勞動力、水、電等生產要素價格遠遠低于沿海地區及鄭州市,綜合投資成本比東南沿海地區低40%,比鄭州市區低20%以上。由于滎陽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政策優勢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去年7月以來,尋找發展機遇的服裝企業紛至沓來。此次奠基的標準化廠房,拉開了滎陽服裝基地建設的帷幕。
標準化廠房承建方——鄭州盛世聯合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慶忠介紹,公司總投資10億元,規劃建筑面積120萬平方米。整個項目分三期完成,一期2010年10月建成投產,二期2011年6月建成投產,三期2012年底項目全部竣工,建成集研發、設計、生產、服務為一體的服裝標準化廠房。廠區在實現產業聚集的同時又相對獨立,并且設施配套齊全,可接納50多家企業,提供1.5萬個就業崗位。
8、2009年,湖北赤壁市又成為逆勢發展的一個典型。去年,該市規模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38億元,同比增長28.8%。據介紹,2009年,赤壁把擴內需與調結構結合起來,全力招商引資,引導和推動企業創新,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實現了工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面對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赤壁圍繞紡織服裝等支柱產業延伸拓展產業鏈,重點做大做強紡織服裝和機械制造兩大產業集群。赤壁紡織服裝業在全球紡織服裝不景氣的情況下加大技改投入,提高產品競爭力。源鑫針織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購置香港定型機、印花機、印色機,為源鑫針織布在中南地區創立品牌打下了基礎。機械行業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發展機遇,追加投資做大做強。
資金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赤壁成功引進了美國花旗銀行、江蘇吳江商業銀行來開展業務。僅2009年,赤壁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30.8億元。同時,該市對有市場、有效益、有貢獻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全市中小企業共注入流動資金5500萬元,使一批因流動資金不足而面臨困境的企業渡過了難關,產生周轉效應4億元,新增稅收2000萬元。赤壁還推出“一把手”工程,由各級各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聯系重點企業、重大項目;進一步落實外來投資企業定期座談制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保護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據悉,赤壁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83家,凈增21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8家,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有6家。
9、據重慶市經信委消息,在未來3年內,重慶市將在該市東南部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打造西部地區大型牛仔裝加工園。
新年伊始,來自香港、江蘇等地的多家紡織企業將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定在了重慶。這些企業擬投資10億元,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酉陽工業園區建設一個擁有30家紡織企業的牛仔裝生產基地,預計其生產能力將達到西部第一。目前,首批企業已正式登記入駐,其中包括兩家投資額達3億元的本地服裝企業。
10、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350家;棉紡能力達到1500萬錠,位居全國第三位。2009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預計可實現工業增加值383.9億元,銷售收入達到1283億元,利潤首次突破100億元,經濟效益保持兩位數增長。從主要產品看,紗和化纖產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五位,其中針織紗線產量占全國的1/3,服裝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6.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5.8%。
重組搬遷 獲得新生
近幾年來,鄭州幾家老紡織企業的重組搬遷,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2009年8月31日,由香港錦藝集團投資,在新鄭市紡織服裝產業園興建的鄭州第一紡織有限公司和鄭州宏業紡織有限公司同時建成投產,標志著鄭州紡織工業戰略重組、國企改革搬遷取得了里程碑式進展。鄭州四棉項目也將很快在中牟啟動。
香港錦藝集團是以紡織業為主的大型企業集團投資控股公司。鄭州第一紡織有限公司是錦藝集團通過旗下企業在競拍受讓原鄭州一棉整體產權的基礎上,經過企業改制成立的一家全新的現代化紡織企業。該公司總投資20億元,選用德國、瑞士、日本、法國等國的先進設備,與國產設備配套。整個項目完成后,將形成20萬紗錠、1500臺日本高檔噴氣織機的生產規模,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