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老企業的數字“新衣”
- [新聞]-->棉花現貨報價整體下調 下游紡織需求不
- [新聞]-->江蘇海大ASMA503智能化新型定型機廢氣凈化裝置
- [產品]-->ASMA821型預縮整理聯合機
- [產品]-->ASMA503系列無油潤滑拉幅定形機
- [視頻]-->訪江蘇海大印染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麗潔
產品推薦
產品分類
聯系方式
- 聯系人:陳麗潔
- 郵 箱:office@wxyrjx.com
- 地 址:江蘇省無錫市新區梅村南豐一路8號
- 手 機:13771109800 13901517878
- 電 話:0510-88559911
- 傳 真:0510-85011198
- 網 址:http://www.wxyrjx.com
老企業的數字“新衣”
發布時間:2012-08-31
老企業的數字“新衣”
清晨7點半,倉庫管理員李建從包里拿出“一卡通”刷開公司的門禁系統,開始一天的工作。上午9點,清點完庫存量后,李建把數據錄入電腦,同時在OA系統上接到了下午開會的通知。
下午5點,李建從生產部門拿到了一天出貨量數據,錄入電腦后,公司一天的生產情況就清晰地展示出來,訂單的缺貨量也一目了然。
每一天,江蘇海大印染機械有限公司的生產、生活都是這樣繁忙而充實的開始,每一個員工身邊都圍繞著信息化的點點滴滴。一切都顯得那么井井有條,儼然是一副現代化企業標準的模樣,可誰又能想到,僅僅是在半年前,這一切景象還不存在。
前身為無錫市印染機械廠的江蘇海大印染機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2003年轉制為民營企業,從事印染后整理設備、產業用布后整理設備的生產,并為美國沃爾沃道路機械(臨沂)公司、韓國LS機械(無錫)公司等企業提供各類冷作鈑金加工配套件。這個近30年的老牌企業,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傳統的運轉模式,讓生產、管理的發展顯得步履蹣跚。
2012年1月的一天,海大開2011年終總結會,總經理陳麗潔明確提出,2012年海大的 “數字企業”建設將全面啟動。決定一出,公司里立刻炸開了鍋。中高層反對:軟件一上,還有我說話的份兒?基層員工不理解:靠軟件指揮這能行嗎,我們具體辦事的哪看得懂“高科技”?老員工不屑一顧:這鼠標點點的東西能比我30多年的經驗還管用?新員工很疑惑:以后電腦和領導聽誰的?
面對質疑,陳麗潔不是沒有動搖過,但是每天進入公司之后映入眼簾的忙亂景象,她最終下定了決心:必須改變!盡管反對聲一片,陳麗潔還是義無反顧地上了ERP系統。“那段時間天天開早會,給員工做思想工作,給他們分析利弊,鼓勵他們適應新模式新情況。”
事實上,海大數字企業建設的準備工作從2011年就逐步開始了。2011年初,海大的訂單量小幅下滑,陳麗潔動了建數字企業的念頭,但這就意味著“投入”。“我們這樣的企業,賺得并不多,可要是不搞,或許連這點微薄的利潤都抓不住。”為了建數字企業,海大已經前前后后投入了200多萬元。“這還是可查之賬,還有大量的人力、精力沒法兒計算。”從篩選軟件公司到盤點庫存,再到測試運行、培訓員工,陳麗潔無不親力親為,她知道,自己不重視,員工就更不會認可。
為了搞好數字化建設,陳麗潔變得很“挑剔”要么不搞,要搞就得搞好了。“不瞞你說,公司的技術顧問我3個月換掉了3個。直到現在這個工程師,他是機械加工廠出身,對海大的情況比較了解,才設計出適合我們使用的軟件。”
同時她似乎又有些“護短”,挑剔的是軟件工程師,卻不挑自家員工。和很多企業選用高學歷人才使用信息化系統不同,在海大,中專以上學歷的員工就可以運用這個系統。“并非要讓海大迎合軟件系統,而是要讓數字化融入海大,我們有70%以上的員工學歷不高,不可能為了上ERP把他們全換掉。”
談及建設數字企業的好處,陳麗潔笑著反問:“好處?你指什么?我可從來沒指望這筆錢投下去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在陳麗潔的眼里,建設數字企業所帶來的好處并非朝夕之間就可以體現出來的,她更看重的是模式上與時俱進帶來的長遠利益。“就目前而言,體會最明顯的應該要屬抗人員流動性了。”
企業免不了遇到人員流動,尤其是傳統機械生產、加工型企業,人員流動更為頻繁,“用工荒”常常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大難題,海大也不例外。“以前全憑經驗說話,一個員工離職了,能把手上的工作移交50%給頂替他的人就算相當不錯了,更別說老師傅和新手之間的差異了。”如今的海大把所有的工作流程固化、量化,不管誰離開,接手的人只要按照固定的流程和模式操作,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偏差。“可以說,現在這個公司里,缺了誰都行,照樣運轉正常。”陳麗潔的話雖然狠了點,卻不無道理。
對于數字企業的建設,這位干練的女老總還有些自己的想法。在她看來,如果政府能做到分類推動,分類建設示范企業,會比目前的情況要好很多:“打個比方,海大是生產和加工混合型企業,參觀學習就要找對路子的同樣類型,生產的參觀生產企業,加工的參觀加工企業。這樣的話,不管是人力還是物力,利用效率都要高的多了。”本報記者 金 睿
創建數字企業
推進兩化融合
作者:金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