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JS21N型噴氣織機
- [新聞]-->JS21N噴氣織機列入國家技術創新基金項目
- [新聞]-->JS21N型噴氣織機項目通過省科技廳科技成果鑒定
- [產品]-->JS21N型噴氣織機
- [產品]-->JSA8210型噴氣織機
- [產品]-->JSA8230型玻纖噴氣織機
產品推薦
產品分類
聯系方式
- 聯系人:孫先生MrSun 孫先生
- 郵 箱:xiaoshou@wfjinshuai.com
- 地 址:高新區臥龍東街東段2869號 No 2869, East part, Wo-- Long East Road, Hi-tech Development Zone,Weifang,China 山東省濰坊高新技術開發區臥龍東街2869號
- 手 機:13608957723
- 電 話:0536-8863309
- 傳 真:0536-8863309
- 網 址:http://www.wfjinshuai.com/
紡織機械產品生產適應轉變的探討
發布時間:2011-08-12
紡織機械產品生產適應轉變的探討
當前,在圍繞兩個市場變化進行結構調整,在調整中實現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不少紡織機械生產企業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和市場的變化,早有思想準備和技術儲備,抓住機遇,加速轉變,穩步發展,作到與時俱進,比較主動。但是,也有一些紡織機械生產企業,對于市場不斷變化的形勢,認識不足,措施不力,生產的產品受到需求變化的影響,面臨生產任務不足和減產、減員的壓力,甚至感到突然、措手不及。
說實在的,不論哪一類的生產企業,都面臨著不斷轉變的形勢,也是結構不斷進行調整的形勢。
說實在的,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是在不斷的變化,發展的起伏也是正常的。圍繞市場變化,適應轉變,調整結構也是必然的。
轉變的特點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國民經濟的發展要實現“三個轉變”,并且提出要“由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勞動素質的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這指的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轉變。紡織工業、紡織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紡織企業、紡織機械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在發展中、在結構調整中,要實踐轉變的要求。
行業、企業、產品結構調整,都將在適應兩個市場需求下,不斷進行結構調整,實現產品升級。可以說,結構調整、實行轉變是不停頓的,要一直進行下去。這樣才能體現與時俱進。
存量通過調整實現優化,增量的開始就應當實現優化。一定數量的增加轉向一定質的提高、一定技術含量的增加,這是結構調整、實現轉型的一個特點。單靠同質化的數量延伸可能不適應了。一年內增加幾百萬紗錠、幾百萬噸的化纖生產能力,可能需要調整實現轉變。面對這一變化,紡織機械產品生產要適應。
現有的原料、材料,如何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增加附加價值?,F有的從粗放型、低水平、低價格、大路貨的資源消耗為主轉向拉細、拉長、把產品做細、做精,增加附加價值,也是結構調整實現轉變的一個特點。面對這個特點,紡織機械產品生產要適應。
實現節能、減排、減少污染,實現綠色環保生產,既是紡織工業的重點也是紡織機械產品生產的重點。紡織、化纖、印染工業通過改進工藝和添加劑,實現節能、節水、減排、防污的任務很重。而紡織機械產品生產,既要對節能、節水、減排、防污提供技術裝備,同時還有自身的節能,減排、防污任務。這也是實現轉變的一個特點。紡織機械產品生產要適應。
隨著《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原料、材料、動力價格的提高,從單純依靠勞動力的增加,轉向依靠技術,依靠創新,提高勞動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也是結構調整,實現轉變的特點。面對這一形勢,紡織機械產品生產要適應。
世界上人是最寶貴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了圍繞人來發展和依靠人來發展。在發展中,改善勞動條件,改善勞動環境,這也是結構調整、實現轉變的重點。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改善,一是靠人、二靠裝備,最終還是得靠人來實現。面對新的形勢,紡織機械產品生產要適應。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應當是創新。紡織機械產品生產要全方位、多層面的進行創新,包括思維創新,產品創新,工藝技術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建立創新機制等等。通過創新,提高紡織機械產品的質量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適應紡織工業發展。
我們的責任
責任,社會責任,我們的社會責任。
我們的社會責任是全方位的。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實現追求社會財富的增加與品牌質量和技術水平提高并行,最終實現和諧發展,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的社會責任就是要圍繞市場的變化和需求,為紡織工業發展提供高效、節能、環保、安全、適用的紡織工業技術裝備。
技術裝備既要體現物,還要體現人,實現人性化。
有人會說,目前紡織工業和紡織機械工業市場處于“疲軟”階段,不可改變。反過來講,去年從境外進口的紡織機械產品高達49.4億美元。境外產品占領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使我們悟出了一個道理,“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
傳統紡織機械產品的縱向提高,橫向延伸,拓寬領域和不斷創新的空間依然不小。不少新的領域、新的產品還有待我們去研發。
應當看到,去年我國的化纖產量達到2380多萬噸,其中合成纖維2200多萬噸,消耗的聚酯原料有國產的,也有不少是進口的。傳統的聚酯紡絲裝置大家都比較重視,并不斷的在改進提高,而除了聚酯原料以外,流在社會上的廢舊纖維、瓶基聚酯和其它聚酯產品,有待回收和再生利用。聚酯再生,用物理方法進行再聚合、紡絲和后處理,需要有成套的工藝技術裝備。使用化學方法進行裂解、蒸餾、再聚合,進行紡絲和后處理,同樣需要我們提供工藝技術裝備。
應當看到,“紡織企業是勞動密集型”,這是一個傳統的觀念,需要與時俱進,認識上應當有所改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加上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勞動力的短缺,從技術裝備,提高勞動效率,減少用工數量,這是已被實踐證明了的發展趨勢。實行生產連續化,裝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量大面廣的棉紡設備中,清花與梳棉的聯接已普遍采用還有待提高,粗紗的自動落紗、粗紗與細紗的自動聯接,細紗與絡筒的自動聯接,精梳到并條、并條到粗紗的自動輸送裝置,都需要有相應的技術裝備。
毛紡設備的發展,這些年來幾乎被忽略了。還有麻紡工藝技術和裝備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就一種自動絡筒機而言,除了需要增加適紡功能、提高出紗速度之外,還要有自動理管、自動生頭、自動打結和自動落紗的功能需要進行研發與之配合。逐步實現少人或無人車間。
萬錠用工不再是過去的幾百人,而是現在的只有幾十人了。
無梭織機的研發并實現批量生產,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無梭織機實現真正的技術過關,實現自主化生產、實現制造精細精良、自動控制水平的可靠仍然十分艱巨,任重而道遠。據海關統計,2007年進口各種織機2.3萬多臺,用匯近10億美元,其中,無梭織機不論數量和價值,均占95%以上。當然,國產的無梭織機也有出口,但技術水平低、價格低。進口噴氣織機的平均單價是出口機平均單價的3倍多,進口劍桿織機的平均單價是出口機平均單價的10倍以上。
針織織物是紡織品深加工的內容之一。針織品的品種很多,市場變化也大,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品種、數量增加都需要相應的技術裝備,我國的針織機械產品雖有較快發展,但與市場需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海關統計,2007年進口的針織機械產品多達3.3萬臺,用匯近13億美元,其中圓緯機、經編機和平行針織機占了很大部分。這些也正是我們的弱項,但也是我們要發展的方向。當然,我們的針織機械產品不僅供應國內,而且也有出口,但進口針織機械產品平均單價卻是我們出口針織機械產品平均單價的兩倍多。
還有,為針織機械配套的織針生產,品種、數量和技術水平,差距依然很大,多數還依賴進口,有待我們進行開發并實現自主化。
傳統的紡紗工藝使產品拉細、拉長,機織、針織品的做細、做精等等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應當看到,節能減排、減少污染和實現清潔生產、綠色生產需要相應技術裝備的服務和配合。
傳統棉紡車間的吸塵、濾塵和除塵,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措施,還有待改進提高。而織造車間的吸塵、濾塵和除塵,幾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織造車間產生的短絨,既影響織物質量,又影響員工的身體健康,相應的措施要跟上。
傳統的粘膠纖維的生產,使用大量的酸、堿、二硫化碳等化工產品配合紡絲,而紡絲后的助劑、凝固液和廢氣又向外排放。目前,酸液的回收、再調配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工藝和設備,而節能、節水、降耗、減排、實現清潔生產以及廢液、廢氣的收集、回收和再利用,需要有相應的技術裝備。
合成纖維生產過程中同樣也需要有溶劑、助劑的降耗,也需要有回收和再利用的技術裝備。
印染企業耗用大量的水、蒸汽和相應的染料、助劑,使用了的只是一部分,相當部分排放了出去,造成污染,一方面需要采取節能減排措施,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回收、再利用措施。這就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我們配合工藝解決強力水洗、高效水洗等節水技術,小浴比的染色技術,冷轉移、熱轉移印花技術,蒸箱、蒸化、烘燥和定型熱源充分利用與回收技術以及相應的檢測控制技術。
涉及節能、節水、降耗、減排和防污的措施,一是政府大力支持,二是社會需要、群眾要求,我們應當積極實施,全力參與,發展這些方面的產品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
除了上述行業專用產品以外,還需要提出的是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還有許多品種有待開發,有待改進提高,而且是社會配套急需的產品。紡織機械輔屬裝置及零部件生產本來是我們的優勢,而2007年進口的金額是出口金額的1.5倍,進口件平均單價又是出口件平均單價的5.7倍。
應當看到,紡織機械生產企業本身,節能減排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紡織機械產品中,鑄件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如若在鑄造方面下點功夫,在提高鑄件內在質量和表面質量的基礎上,采取點措施,把鑄件的成品率提高1%,廢品率降低1%,焦炭和生鐵熔化比例提高半個點或者一個點,沖天爐或者電爐的耗能降低1%,排放出熱能的綜合利用等等,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會十分明顯。節能減排降低的成本就是利潤。
還有鑄造場地的粉塵、鑄件清整的環境,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總是買我們的鑄件和鍛件,我們自感得意。應當看到,買我們的鑄件、鍛件也正是為了節約他們的能源和原料,不讓鑄造粉塵傷害他們的員工,污染他們的環境。
還有熱處理、表面處理和機械加工過程中的減排、防污、廢液回收、再生利用等等。
紡織機械生產,面臨雙重任務,既有為紡織工業生產服務的產品研發和生產,還有自身的技術改造和提高,任務十分艱巨。
具體的行動
面對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紡織機械產品生產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壓力,是面臨兩個市場的競爭,紡織工業的發展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再靠傳統產品、傳統生產方式、靠單純的數量增加來適應要求,而且要用新的和好的要求,這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新的發展給我們提出了新的壓力。動力,是新的要求給我們發展提供了新的市場。迫使我們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轉變,朝著新的方向新的目標去發展,給我們增加了發展的動力。
要認清形勢。應當看到,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科學技術進步的趨勢,也是自然發展規律,規律不可逆轉。波浪式的前進,螺旋式的上升,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經濟發展的規律,起伏和高低都是作為一個過程存在而發展的。經濟的發展速度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起有落,這也是正常的。一類或一種紡織機械產品的需求不可能是在同一水平上一直上升一成不變的,必然要隨著形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而變化。和人們的思想認識一樣要與時俱進。但每一次的循環可不是簡單的原地恢復,而是由相對程度的提高。
要擺正位置,爭取主動。紡織機械工業屬于制造業,屬于專用設備制造業,有明確的為紡織工業發展服務的屬能。服務既有被動也有主動。被動的是按下游需求滿足服務;主動的是通過紡織機械產品引領下游需求,引領市場,主動服務。
應當看到,目前,實行轉變已有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已有比較好的條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資源全球配置、要素環球流動,這種“雙向”發展的趨勢已經不可逆動。實際上國內外兩個市場已經融于一體,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同舟共行,同步發展。這樣的資源、要素環境,使原料、材料,工藝制造、協作配套空間更加廣闊,對發展、對提高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要抓住機遇,發展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紡織機械產品。這里有雙重含義。
一層是傳統的產品,要通過不斷總結、不斷實踐,使傳統產品不斷改進,穩定提高。再不能“十年如一日”的不變,要隨著市場需求發展。不斷地改進提高,也是創新。
一層是發展新型紡織機械產品。所謂新產品就是與眾不同的產品,以新的產品來引領市場,引領發展。產品的發展就是創新。
不論是傳統產品的改進提高,或者發展自己的新型產品,都應當致力于技術高起點,產品高附加值。都應當有自己的專有技術,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形成自己的關鍵技術鏈,形成自己的品牌產品、名牌產品。前面的舉例中,不少進口產品或者零部件,進口單價比出口單價高出多少倍,無不都是技術含量的體現。
通過不斷的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科技貢獻率,提高品牌貢獻率。
要用質量好的產品,贏得用戶,適應市場。目前,量的增加已趨于次要地位,好的質量已處于主導地位。好字雖然早已提上議事日程,但不落實。“只求做的像,不求做的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市場經濟既有情也無情,只能是“大浪淘沙,物競天擇,棄無用。”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提高產品質量仍然需要大力呼吁,需要落實。
好,代表和體現了國民素質,體現了經濟技術基礎,一切工作都要體現“又好又快”。
好,要從產品設計開始,有好的標準,結構的優化,有好的制造手段和檢驗測試手段,最終制造出好的產品。好的產品不僅要達到符合性標準,還要達到適用性標準。
通過好的產品質量,創建自己的品牌、名牌,產生名牌效益。
要做好產品的技術服務。這個服務包含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從產品的研發開始,直到產品的使用維修、改進提高的全過程、全方位。
德國的制造業形成國際領先,無非是兩條,一條是高新的技術,一條是優質的服務。服務在價值鏈中的增值化。
可不要小看服務,服務也是相對的,我們為下道手服務,我們的上道手也為我們服務。通過服務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包括自己的別人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及時改進,看到先進的可以及時吸收。還有國內外的市場信息、技術信息。通過對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利為我用,促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