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國玩具將逐漸加大內銷比例
- [新聞]-->08散戶該如何操作 楊百萬的實戰要訣
- [新聞]-->人民幣“保本”理財升溫 股市震蕩匯率上漲
- [產品]-->梳棉機配件-風管
- [產品]-->56T布板齒輪
- [產品]-->供應157包覆絲熱定型管
產品推薦
產品分類
聯系方式
- 聯系人:張志海
- 郵 箱:public@hoxing.com
- 地 址: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小伍份工業區B4
- 手 機:13957666712
- 電 話:86-576-82735688 82750991
- 傳 真:86-576-82750992
- 網 址:http://www.hoxing.com
100億浙江民資轉戰棉花市場
發布時間:2010-01-10
節節攀升的棉價背后,活躍著浙商的身影。 “拎著現金收不著棉花。”身在新疆阿克蘇的溫州人黃志偉在電話里對記者大吐“苦水”,2008年金融危機使得市場疲軟、棉花滯銷,2009年棉花產量大幅下降而價格上揚,又導致棉農和加工廠惜售。 而在浙江游資的密集炒作下,1月4日,鄭州商品交易所期棉主力合約cf1005以16600元/噸開盤,以16685元/噸收盤,較2009年12月31日結算價上漲160元/噸,成交355686手。 而隨著棉價上漲,至少有100億浙江民資撤離煤礦和房地產市場,正在轉戰如火如荼的棉花市場。近期,雅戈爾、永安、新湖、新世紀等資本大鱷增倉明顯。 供需拉鋸“收購棉花的'二道販子’、'三道販子’基本上是我們浙江人。”新疆浙江商會會長葛永品透露,目前北疆地區供銷社完成收購計劃的65%,兵團約為60%,軋花廠的加工進度在30%-40%。 由于大部分棉企仍在開秤搶收,致使棉農紛紛持棉待售。 葛永品說,北疆部分軋花廠“賭市場”心態濃重,也不打算在春節前出貨,對棉紡廠的詢價反應并不積極。一位溫州老板同山東東營某用棉企業簽定了3000噸皮棉供銷合同,但并沒有約定成交價格,而是隨市場浮動適時調整,主要原因是難以確定皮棉出疆裝運時間,擔心后期棉花價格會大幅波動。 錦橋紡織網分析師魏林燕指出,資源缺口,是導致企業恐慌和熱炒的重要原因之一。據預測,2009年度我國棉花產量約680萬噸左右,較上年度減少70萬噸,降幅10%左右。從需求情況看,保守預計2010年產紗2500萬噸計算,需紡棉1300萬噸,產需缺口620萬噸。 其次,是紡織產品市場回暖需求拉動。紡織企業生產恢復和補庫需求,也造成了棉花緊張氣氛。 2009年9月,黃志偉轉掉位于山西大同的兩處煤礦,帶著數千萬資金赴疆。“原以為可以賺點差價,現在看來沒指望了。” 除了棉價上漲因素,倉儲物流環節的隱性成本也較高。有知情人士透露,以鐵路貨運為例,從阿克蘇運輸到杭州的實際貨運成本約為310元/噸。到貨品在杭州入庫,倉儲費用約為45.87元/噸。另外,中間商還要承擔50元/噸的業務費和借貸利息。 “單靠現貨,棉花經營企業基本上已無法生存。”新疆阿克蘇金誠棉業公司董事長李長亮說,雖然我國已建立了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電子撮合市場,但這都只能算是現貨交易。 5年前,我國剛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隨即就發出通知,重申農發行貸款資金不得“違規”進入期貨市場。由于國內棉企收購資金的60%以上來自農發行貸款,大多數生產企業被隔離在期貨市場之外。 然而,跨國棉商卻利用國內外期貨市場不斷打壓中國棉價,沖減了我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棉花“救市”舉措。目前,幾乎所有在華開展棉花經營業務的跨國貿易商,都在鄭商所擁有專門席位。 上海財經大學朱國華教授認為,國家亟須盡快改變僅從現貨市場收儲棉花的單一做法,同時在期貨市場收儲國產棉,發揮這一平臺的定價功能,增強行業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浙資種棉跟“炒棉”游資相比,來自浙江的一些產業資本則走得更遠。 今年初,浙商蔡方杰在庫爾勒承包1.5萬畝棉田,浙商李長春在阿克蘇承包10萬畝地,面積相當于溫州永嘉的耕地之和。這在缺地的浙江是不可想象的。 這兩年沒遇上大旱和冰雹,新疆棉花長勢喜人。可種棉人的心情卻忽高忽低: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年底棉價大跌,幸虧國儲局大幅收棉拉了一把。2009年很多棉農不敢種了,棉花減產,棉價又迅速反彈。 豐收在望,蔡方杰算了一筆細賬,今年棉花畝產300公斤,每畝成本約1200元,能賺到500元左右,1.5萬畝能賺到700多萬元。 蔡方杰表示,源頭棉價上升,下游的紡織品也將隨之漲價。國家為平抑棉價已經在2009年10月、11月幾次出手拋售儲備棉。但是,海外紡織訂單的增加、棉花減產等原因,依然支撐棉價。他認為,2010年棉花形勢應該也不錯。 黃志偉說,在新疆做棉花加工生意的90%是浙江人。近年來,江浙一些大型棉紡織集團如華孚、雅戈爾等也紛紛到新疆棉花產地投資,使新疆紡織業規模不斷擴大。 葛永品表示,新疆棉花加工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硬件設施、勞動力素質等因素,掣肘了紡織產業的轉移速度。如果產業鏈的前、后半段能夠銜接上,一定會有更快的發展。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