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HY728-S 噴水織機
- [新聞]-->HY708 噴水織機
- [新聞]-->HY 系列噴水織機
- [產品]-->HY7系列噴水織機
- [產品]-->HT3系列噴水織機
- [產品]-->HY728-S 噴水織機
- [視頻]-->HY728噴水織機-蘇州華毅機械有限公司
- [視頻]-->蘇州華毅機械有限公司
- [視頻]-->HY 708噴水織機-蘇州華毅機械有限公司
產品推薦
產品分類
聯系方式
- 聯系人:黃強劍
- 郵 箱:
- 地 址: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南麻工業區88號
- 電 話:86-512-63832688
- 傳 真:86-512-63836186
- 網 址:http://www.hengli.com/huayi/
和著時代強音 吹響跨越號角
發布時間:2012-09-04
從1994年到2003年再到2011年,從織造到化纖再到石化,從蘇州到宿遷再到大連,陳建華和他的恒力集團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交響中譜寫著跨越發展的和諧樂章。
在過去的17年里,從369萬元購得的吳江化纖織造廠發展成為總資產312億元的企業集團,產業涉足織造、化纖、石化、機械、熱電、房產、酒店、進出口貿易,下轄吳江化纖織造廠有限公司、江蘇恒力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恒力石化(大連)有限公司、江蘇博雅達紡織有限公司、恒力(宿遷)工業園(江蘇德順紡織有限公司、江蘇德華紡織有限公司、江蘇德力化纖有限公司)、蘇州蘇盛熱電有限公司、蘇州華毅機械有限公司、吳江同里湖度假村等十多家實體企業,恒力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織造企業、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基地,競爭力和品牌價值均列全行業首位。陳建華,一個臻于至善的掌舵人,帶領著恒力集團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著跨越。
2010年,恒力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25億元,利稅總額51億元,領跑民營經濟發展,已連續多年位列中國企業500 強和中國民營企業百強,被評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化纖行業環境友好企業”、“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旗下“恒遠”品牌入選“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
“什么時代做什么事”的恒力時代觀
誰能首先轉變觀念,誰就可能抓住時代變革所賦予的寶貴機遇而迅速發展。陳建華說:“恒力集團成績的取得,最主要歸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要感謝黨和政府對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和科學引導?!?br />
陳建華總裁小時候的艱苦經歷成為他人生最大的“財富”,這培養了他的勤勞、務實和謀求上進的作風。在他的帶領下,恒力率先解放思想,創造出具有特色的 “高起點、高效率、快速度、快節奏”的恒力發展模式,在產品研發、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等諸多環節不斷探索創新,尊重科學、愛惜人才,在做強、做精、做優、做大織造板塊的同時,積極完善健康穩健的產業鏈,塑造了科學發展、和諧進取的恒力文化,確保了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1994年,陳建華創辦只有三畝三分地的小廠吳江化纖織造廠,用有限的資金添置前道網絡整經設備,以銷售絲軸的方式外發給農戶家庭織機,織成的布匹由吳江化纖織造廠收購,從而帶動其他經營戶積極經營紡織產品,使本地外發加工織機在短時期內達到8000多臺。1998年10月,吳江化纖織造廠購置了第一批噴水織機,引進韓國產的整漿并,成為吳江市紡織行業技術改造上的領頭羊。自此,公司增資擴產的步伐越走越寬,先后新建了三分廠和宏建分廠,織造規模年年擴展。
2002年,陳建華開始了他的再次創業,他以睿智、氣魄和高瞻為前軌,以大手筆做支撐,全力打造“化纖王國”。同年11月,江蘇恒力化纖有限公司正式啟動,生產能力一下子躍居全國化纖行業前列,成為我國大型化纖生產基地之一。2007年20萬噸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項目建成投產,2010年1月,年產20 萬噸滌綸工業絲項目開車,成功打造全球最大工業絲生產基地。
2007年,恒力集團響應省委省政府南北產業轉移號召投資興建恒力(宿遷)工業園,全力打造宿遷織造基地,5000臺高檔噴水織機、5000臺倍捻機進駐工業園,20萬噸紡絲項目自主設計、安裝、調試的聚酯設備一次開車成功……一個集織造、紡絲和新型紡織品研發于一體的紡織品產業基地橫空出世。
2010年4月,恒力集團北上發展,進軍產業鏈上游石化產業,在大連投資250億元建設恒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陳建華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實現銷售收入超1500億元,建成世界一流企業。
紡織巨頭在危機中發展壯大
“企業要過"貓冬",不能過"蛇冬"”。陳建華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冬天里的貓,雖然縮在洞里,但是始終看著外面,絕不放過機會;而蛇一鉆進洞就不肯出來了,只會冬眠。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波及中國,中國傳統的優勢產業紡織業在這次危機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作為“天下綢都”的吳江盛澤同樣未能幸免,紡織行業遭遇 “冬天”。吳江以及中國的紡織企業訂單開始直線下滑;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導致企業盈利空間大幅縮水;再加上消費市場的萎縮,紡織企業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大批中小紡企倒閉,眾多紡織企業資金鏈受到重創。
突如其來的危機令眾多紡織企業老板措手不及,但恒力集團的董事長陳建華卻處之泰然。相反,在銀行不敢貸款的情況下,陳建華還要求保證開足產能,同時大量購進設備,招攬了15位國際專業高端人才。
2008年10月,恒力集團投資20億元,全套引進世界最新生產工藝和世界領先的生產設備,建成投產年生產能力20萬噸差別化滌綸工業長絲項目,這在當時的業界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
2009年10月,繼投資30億元、20億元分別建設恒力(宿遷)工業園一期德順紡織和德華紡織兩個項目之后,恒力集團再次斥資25億元興建恒力(宿遷)工業園二期。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紡織業步履艱難,恒力何以逆流而上?
“恒力是在危機中長大的。”對于恒力集團的反常舉動,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道出了緣由。事實上,早在1997年金融危機席卷亞洲之時,陳建華率領恒力集團成功克服危機的影響,把災難變成了機遇。
1997 年,陳建華引進了306 臺先進的噴水織機,當時的價格是 12.8 萬元 / 臺。然而,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后,噴水織機的價格一路下滑,最低時只要 6.8 萬元 / 臺;與此同時,坯布的價格也一落千丈,利潤從 1.5 元 / 米跌至 0.25 元 / 米。
“那是企業成立以來經歷的最大一次打擊,但是我想,只要人還要穿衣服,布就不會沒有需求。于是,我決定逢低吸納,繼續大量購買設備,攤低設備成本?!?br />
陳建華以過人的膽識,咬緊牙關,陸續購買了 500 臺噴水織機。后來紡織業復蘇,利潤率回升,陳建華不僅挺了過來,而且還借機擴大了規模,夯實了基礎。
“生態恒力”比1500億的目標更重要
恒力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兩手抓”,努力構建生態性企業,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恒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全部投產后,恒力集團將實現銷售收入超1500億元,躋身世界一流企業行列。但陳建華總裁的腦海里,有比1500億的目標更為重要的,那就是實現“生態恒力”。陳建華說,恒力集團要打造綠色恒力、生態恒力和和諧恒力。
2007年5月,恒力集團投資近2億元的“中水回用”項目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廢水零排放、回收再利用。實現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恒力集團重要戰略舉措。2008年3月,恒力集團環保節能再添新軍“沼氣回用”,項目回收了中水回用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并為企業食堂提供燃燒能源,做到了既減排又節能。
在恒力,員工生活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企業內綠化率為27%……
陳建華總裁認為,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一提起紡織行業,就會認為是高污染的行業,恒力集團作為紡織行業的領跑者,已率先打破這種觀念,紡織行業也要環保,也要考慮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恒力集團不但在環保上加大投入,同時向科技創新要效益,力爭成為現代紡織業的標桿。
“恒力集團要與國際市場打交道,也需要做到生態環保,目前恒力集團已成為環境友好型企業,這在全國同行業內是絕無僅有的?!标惤ㄈA認為,生態這個榮譽對一個紡織企業來說,無疑是最高的褒獎。
恒力集團有環保排放許可權,但公司并沒有使用,而是盡力在環保上下功夫,并率先做到中水利用,增加與國際高端客戶打交道的話語權。同時,恒力集團依法規范經營,誠信經營,建立良好的勞資關系,這些也將會為恒力加分,推動集團進一步的發展。
黨群共建助推和諧企業文化
陳建華總裁清楚地認識到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打造具有恒力特色的企業文化對于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恒力集團于1997年9月,率先在江蘇民營企業中成立了黨組織。到2004年,恒力集團成立黨委,下設5個黨支部。2010年,恒力集團黨員人數達213名。2010年5月,恒力集團率先在吳江成立民營企業紀律監督委員會,立志率先成為全國最誠信、最廉潔的非公企業。
與此同時,以黨建帶動黨群工作的推進,恒力集團在工會、團委建設過程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恒力集團根據企業團員的現狀及分布情況,將企業團組織分為三個“網格”崗位化團組織、樓宇化團組織和流出地團組織,并形成24小時全覆蓋、三重交叉服務的團員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受到了廣大青年員工的支持和歡迎。
鑄造全員參與的品牌文化 恒力集團一貫注重科技創新、全力打造國際品牌,在德國法蘭克福、日本大阪等著名城市成立“恒力研發中心”,聘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的化纖界資深專家,為企業進行高端差別化產品的研發。樹立對質量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求用戶滿意率達98%以上,強調真正從產品本身的吸引力上贏得顧客的信賴。
創建學習型企業文化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人才是科技生產力最核心、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恒力集團以此為抓手,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抓好培養、引進、使用三個關鍵環節。恒力集團現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000多人,其中引進德國、日本、韓國、奧地利、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籍工程師46名。恒力集團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敢為人先、敢于競爭、敢于創新的企業文化氛圍,為企業自主創新注入了活力。
建立親情型企業文化 恒力集團現有員工中5%為蘇州本地員工,40%來自江蘇蘇北,55%來自全國各地,集團充分尊重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地域文化差異,注重人文關懷,創建了恒力特色的“親情管理”。恒力集團的員工嚴格堅持每天八小時工作制,沒有加班,平均月收入在2800元左右,從不拖欠工資,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逐年提高;集團建有37幢舒適寬敞配備空調的公寓式員工宿舍,住宿和水電費全免,還配有精美花園。企業十分關心員工生活,員工需要什么,能做到的盡量去做,暫時做不到的,認真做好解釋工作,在企業上下形成一個和諧大家庭的氣氛。
以社會責任構建和諧文化 十多年來,恒力集團積極參與國家“希望工程”和“光彩事業”;支持慈善事業的發展,扶助弱勢群體,捐獻巨額財物給各級慈善總會;在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震澤中學、盛澤中學、舜湖小學等成立多個恒力教育基金。特別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集團立即行動起來,向災區捐款220萬元。 2009年、2010年恒力集團由分別向臺灣風災災區、青海玉樹地震災區各捐助500萬元。成立至今,集團用于捐資助學、修橋鋪路、扶助貧困等社會慈善事業,共計2億多元。
2011年,是陳建華的恒力走過的第十七個年頭,17年里,恒力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陳建華和他的恒力并不會因此而停下腳步?,F在,陳建華把恒力的時代觀歸納總結為36個字:搶抓機遇、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科學決策、高效務實、勇擔責任;團結拼搏、創新發展、和諧共進。這指引著恒力的發展,他的事業、他的企業將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恒力跨越發展的和諧樂章將恒遠奏響!恒力萱
在過去的17年里,從369萬元購得的吳江化纖織造廠發展成為總資產312億元的企業集團,產業涉足織造、化纖、石化、機械、熱電、房產、酒店、進出口貿易,下轄吳江化纖織造廠有限公司、江蘇恒力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恒力石化(大連)有限公司、江蘇博雅達紡織有限公司、恒力(宿遷)工業園(江蘇德順紡織有限公司、江蘇德華紡織有限公司、江蘇德力化纖有限公司)、蘇州蘇盛熱電有限公司、蘇州華毅機械有限公司、吳江同里湖度假村等十多家實體企業,恒力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織造企業、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基地,競爭力和品牌價值均列全行業首位。陳建華,一個臻于至善的掌舵人,帶領著恒力集團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著跨越。
2010年,恒力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25億元,利稅總額51億元,領跑民營經濟發展,已連續多年位列中國企業500 強和中國民營企業百強,被評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化纖行業環境友好企業”、“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旗下“恒遠”品牌入選“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
“什么時代做什么事”的恒力時代觀
誰能首先轉變觀念,誰就可能抓住時代變革所賦予的寶貴機遇而迅速發展。陳建華說:“恒力集團成績的取得,最主要歸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要感謝黨和政府對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和科學引導?!?br />
陳建華總裁小時候的艱苦經歷成為他人生最大的“財富”,這培養了他的勤勞、務實和謀求上進的作風。在他的帶領下,恒力率先解放思想,創造出具有特色的 “高起點、高效率、快速度、快節奏”的恒力發展模式,在產品研發、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等諸多環節不斷探索創新,尊重科學、愛惜人才,在做強、做精、做優、做大織造板塊的同時,積極完善健康穩健的產業鏈,塑造了科學發展、和諧進取的恒力文化,確保了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1994年,陳建華創辦只有三畝三分地的小廠吳江化纖織造廠,用有限的資金添置前道網絡整經設備,以銷售絲軸的方式外發給農戶家庭織機,織成的布匹由吳江化纖織造廠收購,從而帶動其他經營戶積極經營紡織產品,使本地外發加工織機在短時期內達到8000多臺。1998年10月,吳江化纖織造廠購置了第一批噴水織機,引進韓國產的整漿并,成為吳江市紡織行業技術改造上的領頭羊。自此,公司增資擴產的步伐越走越寬,先后新建了三分廠和宏建分廠,織造規模年年擴展。
2002年,陳建華開始了他的再次創業,他以睿智、氣魄和高瞻為前軌,以大手筆做支撐,全力打造“化纖王國”。同年11月,江蘇恒力化纖有限公司正式啟動,生產能力一下子躍居全國化纖行業前列,成為我國大型化纖生產基地之一。2007年20萬噸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項目建成投產,2010年1月,年產20 萬噸滌綸工業絲項目開車,成功打造全球最大工業絲生產基地。
2007年,恒力集團響應省委省政府南北產業轉移號召投資興建恒力(宿遷)工業園,全力打造宿遷織造基地,5000臺高檔噴水織機、5000臺倍捻機進駐工業園,20萬噸紡絲項目自主設計、安裝、調試的聚酯設備一次開車成功……一個集織造、紡絲和新型紡織品研發于一體的紡織品產業基地橫空出世。
2010年4月,恒力集團北上發展,進軍產業鏈上游石化產業,在大連投資250億元建設恒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陳建華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實現銷售收入超1500億元,建成世界一流企業。
紡織巨頭在危機中發展壯大
“企業要過"貓冬",不能過"蛇冬"”。陳建華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冬天里的貓,雖然縮在洞里,但是始終看著外面,絕不放過機會;而蛇一鉆進洞就不肯出來了,只會冬眠。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波及中國,中國傳統的優勢產業紡織業在這次危機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作為“天下綢都”的吳江盛澤同樣未能幸免,紡織行業遭遇 “冬天”。吳江以及中國的紡織企業訂單開始直線下滑;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導致企業盈利空間大幅縮水;再加上消費市場的萎縮,紡織企業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大批中小紡企倒閉,眾多紡織企業資金鏈受到重創。
突如其來的危機令眾多紡織企業老板措手不及,但恒力集團的董事長陳建華卻處之泰然。相反,在銀行不敢貸款的情況下,陳建華還要求保證開足產能,同時大量購進設備,招攬了15位國際專業高端人才。
2008年10月,恒力集團投資20億元,全套引進世界最新生產工藝和世界領先的生產設備,建成投產年生產能力20萬噸差別化滌綸工業長絲項目,這在當時的業界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
2009年10月,繼投資30億元、20億元分別建設恒力(宿遷)工業園一期德順紡織和德華紡織兩個項目之后,恒力集團再次斥資25億元興建恒力(宿遷)工業園二期。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紡織業步履艱難,恒力何以逆流而上?
“恒力是在危機中長大的。”對于恒力集團的反常舉動,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道出了緣由。事實上,早在1997年金融危機席卷亞洲之時,陳建華率領恒力集團成功克服危機的影響,把災難變成了機遇。
1997 年,陳建華引進了306 臺先進的噴水織機,當時的價格是 12.8 萬元 / 臺。然而,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后,噴水織機的價格一路下滑,最低時只要 6.8 萬元 / 臺;與此同時,坯布的價格也一落千丈,利潤從 1.5 元 / 米跌至 0.25 元 / 米。
“那是企業成立以來經歷的最大一次打擊,但是我想,只要人還要穿衣服,布就不會沒有需求。于是,我決定逢低吸納,繼續大量購買設備,攤低設備成本?!?br />
陳建華以過人的膽識,咬緊牙關,陸續購買了 500 臺噴水織機。后來紡織業復蘇,利潤率回升,陳建華不僅挺了過來,而且還借機擴大了規模,夯實了基礎。
“生態恒力”比1500億的目標更重要
恒力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兩手抓”,努力構建生態性企業,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恒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全部投產后,恒力集團將實現銷售收入超1500億元,躋身世界一流企業行列。但陳建華總裁的腦海里,有比1500億的目標更為重要的,那就是實現“生態恒力”。陳建華說,恒力集團要打造綠色恒力、生態恒力和和諧恒力。
2007年5月,恒力集團投資近2億元的“中水回用”項目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廢水零排放、回收再利用。實現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恒力集團重要戰略舉措。2008年3月,恒力集團環保節能再添新軍“沼氣回用”,項目回收了中水回用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并為企業食堂提供燃燒能源,做到了既減排又節能。
在恒力,員工生活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企業內綠化率為27%……
陳建華總裁認為,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一提起紡織行業,就會認為是高污染的行業,恒力集團作為紡織行業的領跑者,已率先打破這種觀念,紡織行業也要環保,也要考慮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恒力集團不但在環保上加大投入,同時向科技創新要效益,力爭成為現代紡織業的標桿。
“恒力集團要與國際市場打交道,也需要做到生態環保,目前恒力集團已成為環境友好型企業,這在全國同行業內是絕無僅有的?!标惤ㄈA認為,生態這個榮譽對一個紡織企業來說,無疑是最高的褒獎。
恒力集團有環保排放許可權,但公司并沒有使用,而是盡力在環保上下功夫,并率先做到中水利用,增加與國際高端客戶打交道的話語權。同時,恒力集團依法規范經營,誠信經營,建立良好的勞資關系,這些也將會為恒力加分,推動集團進一步的發展。
黨群共建助推和諧企業文化
陳建華總裁清楚地認識到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打造具有恒力特色的企業文化對于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恒力集團于1997年9月,率先在江蘇民營企業中成立了黨組織。到2004年,恒力集團成立黨委,下設5個黨支部。2010年,恒力集團黨員人數達213名。2010年5月,恒力集團率先在吳江成立民營企業紀律監督委員會,立志率先成為全國最誠信、最廉潔的非公企業。
與此同時,以黨建帶動黨群工作的推進,恒力集團在工會、團委建設過程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恒力集團根據企業團員的現狀及分布情況,將企業團組織分為三個“網格”崗位化團組織、樓宇化團組織和流出地團組織,并形成24小時全覆蓋、三重交叉服務的團員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受到了廣大青年員工的支持和歡迎。
鑄造全員參與的品牌文化 恒力集團一貫注重科技創新、全力打造國際品牌,在德國法蘭克福、日本大阪等著名城市成立“恒力研發中心”,聘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的化纖界資深專家,為企業進行高端差別化產品的研發。樹立對質量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求用戶滿意率達98%以上,強調真正從產品本身的吸引力上贏得顧客的信賴。
創建學習型企業文化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人才是科技生產力最核心、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恒力集團以此為抓手,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抓好培養、引進、使用三個關鍵環節。恒力集團現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000多人,其中引進德國、日本、韓國、奧地利、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籍工程師46名。恒力集團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敢為人先、敢于競爭、敢于創新的企業文化氛圍,為企業自主創新注入了活力。
建立親情型企業文化 恒力集團現有員工中5%為蘇州本地員工,40%來自江蘇蘇北,55%來自全國各地,集團充分尊重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地域文化差異,注重人文關懷,創建了恒力特色的“親情管理”。恒力集團的員工嚴格堅持每天八小時工作制,沒有加班,平均月收入在2800元左右,從不拖欠工資,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逐年提高;集團建有37幢舒適寬敞配備空調的公寓式員工宿舍,住宿和水電費全免,還配有精美花園。企業十分關心員工生活,員工需要什么,能做到的盡量去做,暫時做不到的,認真做好解釋工作,在企業上下形成一個和諧大家庭的氣氛。
以社會責任構建和諧文化 十多年來,恒力集團積極參與國家“希望工程”和“光彩事業”;支持慈善事業的發展,扶助弱勢群體,捐獻巨額財物給各級慈善總會;在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震澤中學、盛澤中學、舜湖小學等成立多個恒力教育基金。特別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集團立即行動起來,向災區捐款220萬元。 2009年、2010年恒力集團由分別向臺灣風災災區、青海玉樹地震災區各捐助500萬元。成立至今,集團用于捐資助學、修橋鋪路、扶助貧困等社會慈善事業,共計2億多元。
2011年,是陳建華的恒力走過的第十七個年頭,17年里,恒力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陳建華和他的恒力并不會因此而停下腳步?,F在,陳建華把恒力的時代觀歸納總結為36個字:搶抓機遇、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科學決策、高效務實、勇擔責任;團結拼搏、創新發展、和諧共進。這指引著恒力的發展,他的事業、他的企業將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恒力跨越發展的和諧樂章將恒遠奏響!恒力萱